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游戏思想牵引的边界意识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俞芬

  某天下午放学,男生小Z一脸委屈地进来我办公室,跟我说,下午活动课自己无缘无故被女生小Q打了一巴掌。我内心一惊,赶紧问怎么回事。孩子在抽泣中描述了事件的缘由:一群女同学在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抽到谁,谁就要听从做一件事。小Q在同伴唆使下,走到围观的小Z面前,撩起手就打了一巴掌。小Z跟她们生气,她们说是在玩游戏。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纠纷有一类属于玩出来的,雷同的陈述词如:“我不是故意的,我是跟他闹着玩的。”孩子的这种说法,我暂且称之为一种游戏思想。孩子在玩游戏期间,潜意识把“游戏”或者“玩”当作了一顶保护伞,在这顶保护伞的庇护下产生某些不良的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孩子调皮、不懂事、玩过了头,其实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边界意识的缺失。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认知和引导,事情可能会发酵,玩得更加过火。
  一、存在问题
  1. 他人意识薄弱。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我们在玩游戏”“我是跟他开玩笑的”此类说辞,会发现孩子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我角色为主,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我们在玩游戏,周围人也应该置身于游戏中,配合着他们的节奏。与案例中的两位女生谈话时,我问她们:“如果你是Z同学,无缘无故挨了同学一巴掌,你会有什么感受?”她们的表情很诧异,看得出她们原先想的只有自己——这样玩挺有意思,根本没顾及别人的感受。顿了片刻,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很难受,很委屈。”如果这件事没有及时处理,她们可能压根都不会去想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已经造成了伤害。
  2. 缺少个人主见。“是班长让我这么做的!”“是他先说的!”“是他想出来的!”此类说辞,我们在处理学生交往纠纷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表面看起来,是孩子们在推脱责任,但背后暴露的是他们“个人主见”的缺失,他们忽略了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有判断能力、有行为支配权利的,不是机器人,并不受别人意愿的摆布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传达的应该是自己的心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3. 不懂尊重规则。小孩子爱玩游戏,喜欢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在孩子的“游戏思想”中,游戏就是有趣的代名词,怎么有趣怎么玩,常常忽略了“玩”也是有规则的,致使游戏期间闹出很多不愉快。上述案例也一样,两位女生置身在游戏的情境中,把欺负旁边的男同学也当成了一项有意思的游戏内容,没有了游戏的边界,就玩出了问题。
  二、解决措施
  准确的边界意识,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也是班级、学校开展集体活动的秩序保障。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就是幫助他们增长为人处世的智慧。上述案例的后续处理,我主要借用三句话,讲清三层意思。
  1.“我是我,他是他。”这一句旨在让孩子明白,人和人相处虽然有交集,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必须相互尊重独立的存在,保持舒服的距离。每个人在相处交往中,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人,做到言语不伤害人,行为不干扰人,顾及别人的感受。你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对你的尊重,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交往关系。其次,在群体中要自觉遵守规则,任何活动都建立在规则之上,尊重规则亦是尊重他人,这是我们在群体活动中应该展现的个人素养。
  2.“如果我是他……”教给孩子这一句式,旨在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才会理解他人感受,理解规则的重要。日常交往,经常换位思考,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很多行为就不会越界,同学间的很多矛盾也能戛然而止,有利于创设安全友好的交往氛围。
  3.“我怎么与他和解?”这是谈话尾声我抛给两位女生的一个问题,旨在让孩子自己思考:接下去如何把事情处理好,为自己越界的行为“买单”。若是碰到麻烦事,家长出面包办解决,老师帮忙替代解围,孩子是掂量不到“后果自负”这个词的分量的。孩子必须明白:自己种的善果自己尝,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吞,自己对自己的言行担责。这不仅是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也锻炼他们处理事情、解决事情的能力。
  缺乏边界意识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上述风波平息后,我在班级开设了一节相应的主题班会课,由孩子们提议,班级成立了“游戏行为审核组”,同学交往中若出现越界行为,造成他人身心伤害,审核组将开展调查评议教育,以此来规范每位同学的言行,共同营建班级文明、友好、安全和谐的交际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8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