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燕颖超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学校方面,也就必须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学校方面有必要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同时积极地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寻找和应用,以能够促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初中階段属于学生思想观念以及综合素养形成和提升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之中,语文学科属于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素养以及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 引言
  语文学科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以及理论知识均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且当代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其基本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核心目标能够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学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对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方式进行应用和实践。
  二、 初中语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在语文教学之中已经逐渐强化了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表现。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到限制
  在实际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未随时代发展和新课标的落实而进行转变,仍然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教学方法仍以知识进行单项灌输,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则为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记忆和熟练背诵,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究,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宣讲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更不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进行鼓励和引导,也就严重限制了初中语文学习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提升,自然也就难以在其中具有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
  (二)创新意识培养不能够得到良好落实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其自身不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同时未意识到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素质教育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也不具有系统的认知,更不能够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有效掌握,与此同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该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与学校发展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并未进行积极有效的制定,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个人经验进行教学,既未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也未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更是未针对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教学弊端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深刻的反思,长此以往,必然将初中语文教学推入到课堂教学的“死循环”状态之中。
  (三)考核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认为,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而始终将对学生开展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放置于不重要的位置,并且一直以来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为阶段性的书面检测或是终结性的书面考核,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却不受重视。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阶段性的书面检测或是终结性的书面考核,其准备工作即主要为“死记硬背”,难以在既得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探索和生化。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强化对于教学意识的改革
  为了促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活力与生机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首先教师方面应该能够意识到对教学思维进行转变以及促使能力进行提升的重要意义,只有教师能够具有先进的创新意识和充分的创新精神,才能在传统教学“言传”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身教”,也就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对于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发表和实施,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百家争鸣”。基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普遍将自身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思维模式在整体上处于陈旧、老套的状态当中,而在开展实际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认真执行自身的主导工作,将创新意识作为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积极对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及辅助作用进行发挥,以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并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二)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也就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质疑,所以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深入的思考,进而能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设想。只有如此,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才能够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例如在对《桃花源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已经理解通篇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桃花源于现实生活之间有哪些区别?为什么桃花源不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当中?或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理想的生活进行畅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现实中尚需克服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质疑中充分理解,作者虽然官场失意、一生孤苦,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直未实现,但是投身于田园生活之后,其寻找到了自己关于价值的追求。由此,学生在进行思考和质疑的过程中,也就能够逐渐养成不拘泥于书本的独立意识,从而能够站在既有知识的框架之外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意识到,对知识进行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对传统进行固守,而是需要进行批判和创新,以推动知识体系的进步。   (三)对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塑造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之一,教师仅采用口头引导的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激发,而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加持,其中环境因素即为其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需要教師中对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氛围的塑造,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具有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精神,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对其自身思维进行发挥的空间,以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开拓的、进取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能够为学生创建起开放、平等、和谐、友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并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个性化的看法,或是联系上下文,展开不同方向的思考。
  在对《愚公移山》以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部分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感受和了解,并以此为基础,针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或是在对《苏州园林》以及《大自然的文字》两部分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对自身看法进行阐述的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和积极性。在学生进行思考、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关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相应的引导和指点,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
  (四)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应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对更多的创新机会以及空间进行争取,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例如,教师可以对课下的时间进行充分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博物馆、至课本中提到的地点考察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以包括成语接龙、诗词默写、文言文解析以及文学常识快问快答等,在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且能够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感受。
  (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考核工作
  为了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可以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查工作转移至课堂上,并将其作为课堂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尽可能缓解学生对于阶段性以及终极性考核的畏惧心理,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对于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进行深刻的理解。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开放性问题进行相应的设置,在学生进行思考之后随机提问。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开放性问题必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对思维进行创新,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以促使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以及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得到改善,也能够促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所以教师有必要强化教学意识的改革,并积极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燕.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2):57.
  [2]李堂勇.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9(10):193.
  [3]李琳.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探讨[J].神州,2020(15):113.
  [4]陈坤.浅析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5):77.
  [5]方慧燕.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6):13.
  作者简介:燕颖超,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第十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52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