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童话教学 呵护童心童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姜红

  摘 要:童话是在迎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幻想、想象和夸张等文学“加工”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故事,是深受儿童喜爱,且对儿童的文学品质、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体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童话教学的优化途径与创新策略展开思考与实践,力求在童话教学中呵护童心,保留童真、激发童趣,从而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促进童话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童趣
  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与实践中发现,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导致童话的“教”与“学”无法达到和谐互动、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这些“误区”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意义”,不重“意思”;(二)重“启示”,不重“启发”;(三)重“体悟”,不重“体验”;(四)重“创意”,不重“创作”。在文章中,笔者尝试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一论述,力求与广大教师共同避开童话教学的“旧误区”,开辟童话教学的“新天地”。
  一、 有意义,更有意思
  诚然,童话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童话教学,使学生明白很多的道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过于追求童话教学的“有意义”,而忽略了童话教学的“有意思”,使童话教学变得匠气十足,缺少了灵动之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调整童话教学的理念,将“意义”和“意思”巧妙结合起来,在让学生体会童话之趣和童话之美的基础上,感受童话之善和童话之真,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童话的喜爱之情,进而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
  例如,《雾在哪里》是一篇十分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始终将重点放在“意义”上,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雾形成和消散的原因或雾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影响等知识性或人文性的内容,则学生只会感到这篇童话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童话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将“意义”和“意思”结合起来,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体会童话的趣与美,更感受童话的善与真,从而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面,笔者对于具体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首先,趣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童话的“主人公”——雾的形象和举动,带着“影像”来朗读课文,感知雾的顽皮可爱;其次,趣演。在带着想象进行朗读之后,雾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地灵动和立体。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的“雾”表演出来,使学生在表演中更进一步体会童话语言的生动鲜活;再次,趣画。学生经过“趣读”和“趣演”之后,已经对于本篇童话的内容情节和语言特色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雾把海上、天上、地上的东西藏起来之后的景象画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最后,趣思。在充分理解本篇童话的内容与特色之后,教師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象一下,雾这个小淘气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大海、天空和城市被雾“藏起来”之后,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教师提出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于童话内容的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可见,教师将“意义”和“意思”结合起来,能够使童话教学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特征,实现了童话教学的创新。
  二、 有启示,更有启发
  如果我们关注“启示”和“启发”两个词的释义的区别就会发现,“启示”侧重于“说理”,即直接向人们阐述观点,揭示道理;而“启发”侧重于“说事”,即通过讲述案例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人们自己领会道理。在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启示”学生,而不是“启发”学生,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只能“就事论事”,无法“举一反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要做到有“启示”,更有“启发”,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机会,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时候,在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狗熊四次公布通知为线索,带领学生将童话故事分成四段,并要求学生对于狗熊四次发布通知的内容细节加以对比,使学生掌握发布通知的要点。这一教学流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分析与对比的机会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只做到了“启示”,并未做到“启发”。要知道,“想象”是童话的“灵魂”。然而,上述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没有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完全没有体现童话教学的特点。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流程,使童话教学中不仅有“启示”,更有“启发”:首先,适时提问。为了保持童话故事的“神秘感”和“启发性”,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是让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来投入到童话学习当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适时提问,使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展开思考与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狗熊第一次发布通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明天大会能顺利召开吗?为什么?”狗熊第二次发布通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狐狸跑来跟狗熊说话了,你觉得他会对狗熊说些什么?请大家想象狐狸的神情和语气,把他要说的话‘演’出来。”狗熊第三次发布通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跟前两次相比,狗熊的通知有了哪些进步又有哪些不足?这体现了狗熊什么样的性格?”……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不停地展开想象,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其次,适当留白。通过本篇童话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在语言与结构上的特点。此时,如果教师直接进行阐述,则必然剥夺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做到适当留白,将概括与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本篇童话为例,尝试总结童话的“人物”“情节”和“语言”的特点,使学生对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总之,教师通过以“启发”代替“启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与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 有体悟,更有体验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更要形成情感体悟。在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比较倾向于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迫”产生体悟。然而,童话本身就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为什么反而要将成人的观点和情感强加给学生呢?这显然违背了童话创作的初衷,也违背了童话教学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童话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悟”,更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游戏、讨论、表演等活动中去交流、去思考、去感知,让学生真正由内而外地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体验。
  例如,《小马过河》虽然是一篇情节简单的童话作品,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哲理并非易事。如果教师只是引用课文原文“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显然并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而如果再进行更深入的道理阐述,又超出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范畴。同时,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地进行课文哲理的阐释与讲述,也只能让学生被动地获取“感悟”,而不能主动地形成“体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童话故事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体悟”,具体教学设计如下:首先,故事“重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童话剧表演,使学生代入故事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故事的内涵;其次,生活“再现”。教师可以结合童话故事情节,为学生创设更加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比如,在黑板高处画一条线,让个高和个矮的同学都想象一下,自己能否轻松擦除那条线,并鼓励学生实践;设置一个班级生字读写测试的“平均线”,让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同学思考,自己能够轻松“过线”,并真实地开展测验,让全体学生验证自己的思考结果……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尝试,能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不同的人面对不同问题时候的不同境遇及不同结果,从而帮助学生产生感悟;最后,小组讨论。相信经过故事“重现”和生活“再现”两个环节,学生一定产生了很多的想法和感受,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对于彼此的想法进行交流,促使自身观点的完善与感受的升华,从而使学生由“体验”形成“体悟”,成为童话學习真正的主体。
  四、 有创意,更有创作
  很多教师在童话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教材中童话故事的启发下展开联想与想象,产生无限创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口头叙述的时候总是充满奇思妙想,但是落实到写作中却往往出现了逻辑混乱、语言匮乏、情节陈旧等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面,忽视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教师不能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童话体裁在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主题立意等方面的特点,也始终无法将阅读课堂上灵光乍现的灵感诉诸笔端,变成一篇童话佳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应该重“创意”,更重“创作”,实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蜘蛛开店》的时候,同学们在阅读童话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小狗擅长刨土,可以开个“挖树坑”劳务商店;海豚会游泳,可以开一个“游泳”培训班;小蜜蜂会采蜜,可以开个“蜂蜜专卖店”……学生们的创意都十分巧妙,那么,如何让学生形成童话写作的能力,将这些奇思妙想变成完整而美妙的童话故事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让学生经历故事续写和故事改写两个环节,逐渐掌握童话写作的特点与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童话故事写作,则学生能够顺利将“创意”变成“创作”。
  综上所述,童话是一种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而进行创作的文学体裁。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在教学中做到呵护童心,保留童真、激发童趣,尝试构建“有‘意义’,更有‘意思’、有‘启示’,更有‘启发’、有‘体悟’,更有‘体验’、有‘创意’,更有‘创作’”的教学模式,从而避开童话教学的“旧误区”,开辟童话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欣怡.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张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个案研究——以深圳市某小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赵文静.西方经典童话之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姜红,江苏省新沂市,江苏省新沂市新店镇小湖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52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