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理性精神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晶

  摘 要:“批判”带有天然的否定感情色彩,但是批判性思维是根据事实的理性思考,不仅是去伪存真,更是完善认识、明晰提升认知。我们倡导课堂教学在批判性思维下,有质量的交流、质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理性精神;小学数学
  当下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为了追求教学质量,更注重习题的练习,只要求浅显的会做、做对(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进行机械的训练、强化,而忽略了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雷诺兹说:“只要有可能,人类都会避免进行真正的思考。”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总是习惯于按部就班,人的思维亦是如此,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更难能可贵了。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下公民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思维上下足功夫,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信息输入后能用数学的思维去察觉问题、聚焦问题、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整个过程都用数学的视角与批判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理性精神的目标。
  一、 开放性的问题,孕育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例如:吴正宪老师浅入深出地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串”教学、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张丹老师的“问题引领儿童学习”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用开放性问题制造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孕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四年级《优化—烙饼问题》为例,“锅每次最多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烙饼最省时?”教学时学生先从2、4、6……张饼,偶数张饼开始研究,学生借助1元硬币操作实验,经历烙饼过程,发现烙2张饼有两种烙饼方案(一张一张饼烙、两张饼同时烙),2张饼同时放入锅中烙饼用时6分钟,比一张饼一张饼烙用时12分钟要更省时,效率更高。“为什么两张饼同时烙更省时?”学生发现一张一张烙浪费了锅一半的资源,所用时间就是两张饼同时烙的2倍。紧接着以问题“3、5、7……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开展研究。学生通过推理一下子就得到烙3张饼用时9分钟(2张饼6分钟,4张饼12分钟,那么烙3张饼自然是9分钟)。当学生用硬币验证自己的推理时,发现3张饼用时12分钟(第一次两张饼同时烙6分钟,第二次只剩下一张饼烙也用了6分钟)。“为什么和推理的9分钟不同呢?”此时学生碰到问题与刚才偶数张烙饼方法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再次批判性地思考、探究。学生发现如果用刚才发现的偶数张饼的方法烙饼,总有一个饼要浪费一半的锅,这时就不能用原先方法。怎样不浪费锅的资源呢?学生想到剩余三张饼时当烙第二次时可以向其他饼借一个面交替烙(如图1),这样统筹安排后,就能做到每次锅里总有两张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烙一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都失效了,总是浪费锅一半的资源,再次产生认知冲突:“1张饼比2张饼还小怎么做到优化?”此时引入“合理浪费”,当资源数大于应用数时就存在合理浪费资源,再次颠覆学生之前的思维。在开放性问题的大背景下,学生不断批判性思考,并能基于理解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打破思维的局限,不断完善认知,对问题思考更加深刻、更加清晰、更加合理,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史宁中教授曾设计“怎样建超市”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条道路连接两个小区,要在路边建一个超市,怎么修?说明理由。学生充分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的想法。有的小组思考结果为应该建在路的中间,这样公平(两个小区到超市的距离相等),这样答案没有问题,理由充分。这时其他小组学生继续补充不同理由:如果只考虑小区到超市的距离相等,还不够,作为超市建设还要考虑小区规模,根据小区入住人数多少,决定超市建设的距离,超市应该建在离人数多的小区更近的地方。第二小组的汇报比第一小组汇报深刻,在第一小组距离相等基础上还考虑到小区人数的因素,道理也很充分。这时仍有的小组“不依不饶”地补充汇报:不能仅仅根据小区人数比例设计,还要调查一下小区居民经常去超市的人数,根据经常去超市人数比例决定超市建设的位置更合理,此时学生的思考就更深刻了。史宁中教授认为:第一小组满分,第二小组可以加2分,第三小组再加2分。由此得出开放性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思考有逻辑,思考过程与得出结论一致即可判定正确。批判性思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多元化思维,它具有包容性,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更丰满。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开放性问题制造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度學习,以达到孕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最终形成理性精神。
  二、 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促进批判性思维
  我们倡导课堂教学要在整体视野下多角度地全面思考问题。在整个思考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全面性,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在批判性思维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使学生的不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交流。例如:笔者在执教四年级《路程问题》时,创设这样问题情境:“明明和静静周末相约去图书馆看书,明明家距图书馆1.2千米,静静家距图书馆1.8千米,明明家距离静静家有多远?”大部分学生理所当然地把1.2加1.8得到3千米,理由很简单:他们相约去图书馆,所以就是距离相加。此时学生的思考不够全面、尚不清晰、思维单一。这时就有一部分学生举起小手,他们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减法求距离,而且还画出图(如图2),他们家在同侧距离0.6千米。学生领悟到问题中,他们家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两种方法都有可能,只说其中一种是不完整的。到此还未结束,这时还有学生说这两种方法都只是考虑这三个地方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他们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那么明明和静静家的距离就无法确定。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讨论、交流、质疑中,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批判性思维下,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很大提高,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笔者在执教一年级复习课时以问题情境:“晾衣架共有件衣服?”(如图4)激发学生全面思考、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一部分学生列式5+6,上层衣服数量加上衣服下层数量就是总数,另一部分学生列式3+8,蓝色衣服数量加上白色衣服数量就是总数。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尽管不同列式,但是它们都是求总数,都是正确的。”学生观察角度不同,获得数学信息就不同,所用策略也就不同(分类标准不同),学生呈现的算式不同,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与自己相同想法可能正确,与我不同想法也可能是正确的。问题分析的全面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创造出多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思维更丰富。问题分析的全面与知识的内化,促进批判性思维。
  三、 过分注重规范性,扼杀批判性思维
  “课堂的民主”应该是自由和规矩的结合,不要让规矩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无法迸发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一位严谨的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是学校公认的行为习惯“模范班级”,走进课堂中就能发现全体学生端正坐着,两手规矩而且整齐放在身后。笔者一次进班听课,发现坐在边上的学生因为黑板反光看不见黑板内容,这位学生没有举手表示,反而安安静静“配合”老师上课,不给老师“添麻煩”。“老师,黑板反光我看不到,我能换个角度看下吗?”,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却不敢说出来的,而是始终静静端坐着,没有任何表示。另一现象:课堂上学生汇报时,“老师,我能到讲台演示吗?”带着学具向全班同学展示,是课堂中很正常事情,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还要战战兢兢地请示教师?回顾学生课堂中拘谨的表现,我在思考:“是否因为师生的约定过于严苛?是否还是老师牢牢把控着课堂?教师是否能够主动让出讲台的‘C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敢挑战“学霸”的答案、质疑老师的疏忽、教材的错误吗?”学生习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的交流中被动地学习。如果课堂上只允许一种答案、一种思路、一种声音,那么,课堂就成了灌输或者是洗脑,学生获得的认识也只能是单一的、教条的,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品格的。课堂中同伴们鼓励的眼神和教师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教师用和谐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沉浸式”的深度的学习,批判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成就感,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与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郑毓信.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贲友林.重新认识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晶,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52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