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养植”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适宜的介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计悦芬

  [摘 要]“养植”活动为幼儿创造充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条件,让幼儿获得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养植”活动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幼儿在“养植”活动中的探索学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的观察与适宜的介入。本文以“养植”活动为载体,尝试对教师如何进行适宜的介入进行阐述。
  [关键词]“养植”活动;观察;介入
   幼儿是活动的主角,作为教师,无论是观察、记录还是指导,始终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权益,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每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幼儿在活动中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指导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在“养植”活动中也同样如此,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着一大片的“养植”基地,为儿童亲近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幼儿是“养植”活动的主角,作为教师,无论是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还是进行指导,始终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权益。教师在与幼儿共同参与到园内组织的各类“养植”活动的基础上,尝试对在“养植”活动中如何适宜地介入能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持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让活动有据可依
  教师的观察、记录、分析、指导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间接或直接的教学手段。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幼儿日常的”养植”活动,记录有关幼儿能力发展的情况,如幼儿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同伴关系等,从而了解幼儿在“养植”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何时何处需要帮助。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判断自己当前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从而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观察、记录、分析是教师介入到“养植”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1.倾听、观察在前,为教师介入“养植”活动做奠基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起点。在“养植”活动中教师要敏锐地铺捉到幼儿的想法,观察幼儿的行为走向,倾听他们的对话,才能够巧妙地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从而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导启发幼儿。如在种植番茄时,硕果累累的番茄要倒了,小朋友優优说:“番茄长得太多了,帮它竖起来吧!”那怎么帮助它竖起来呢?小朋友们开始讨论“我奶奶是用木棍插在泥土里。”“拿绳子绑一绑。”等,方法太多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师是否应该立刻介入呢?这时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和倾听,为之后活动教师是否要介入做好奠基。
  2.解读、分析在后,为教师介入“养植”活动提供依据
  解读、分析即客观地评析儿童的外显行为所蕴含的发展,在观察的基础上解读幼儿,顺势而导,提供更适宜的支持,从而引导幼儿的“养植”活动继续向前发展。如在饲养兔子时,刚出生没多久的兔子宝宝被黄鼠狼吃掉了,而这个内容就要涉及到了比较复杂的生物链,那么,生物链对于本班幼儿是否过于复杂和深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细致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深入地解读幼儿的行为特征。由此得出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解读、分析是介入“养植” 活动的依据。
  二、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保护幼儿活动的兴趣
  当教师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后,把握好恰当的介入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介入到“养植”活动中的时机不合理,将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负担,那此时教师的介入行为就成了无价值行为,甚至会出现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的现象。
  1.“养植”活动预设时需要设计介入点
  每一种动物、植物都有特定的生长习性,教师在确定“养植”对象后需要做好”养植”活动的预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在预设整个“养植”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埋下几个介入点,引导幼儿在”养植”活动中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种植土豆活动开始阶段介入,通过调查表统计确定本班的“养植”对象是土豆,幼儿在饭桌上常常能见到土豆的身影,但是土豆的种植方式这种生活经验却并不是每一个幼儿都具备的,而这个时候教师恰当的介入点就是活动的开始阶段——说说你了解的土豆,引导小朋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了解土豆的习性,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也可以在家中询问有过种植经验的奶奶等,从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土豆的习性,还了解到了如何正确种植土豆。
  2.当幼儿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介入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在“养植”活动中遇到困难,幼儿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此时应及时地介入,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朝着积极的发展方向进行“养植”活动。例如, 中班“养植”韭菜活动:冬天到了,气温越来越低,天气原因让韭菜的生长变得异常困难,小朋友们施肥、浇水一样也没有落下,可是韭菜的颜色由翠绿变成了暗紫色,看到韭菜的生长情况,小朋友们非常着急。于是,教师在这个时候介入到“养植”活动中,引导小朋友观察周边一些大棚蔬菜的种植地,农民伯伯在冬天是如何帮助蔬菜过冬的,小朋友们利用回家路上的观察发现很多大棚基地在冬天都会搭建塑料帐篷,来到学校,小朋友们开始准备搭建简易帐篷的各种材料,进行韭菜安全过冬的准备工作,这样,韭菜如何过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当幼儿在“养植”活动中萌发了新主题时介入
  幼儿在“养植”活动中有了新的需求,萌发了新的主题时,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察觉到,而且要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判断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再给予适宜的支持和鼓励,拓展与幼儿能力水平相当的新的“养植”衍生内容,助推幼儿在“养植”活动的深入发展。例如,在饲养田螺时,恰逢国庆长假,小朋友们都在讨论国庆要去哪里玩,要做什么事情等,这时候轩轩想到:大家都放假了,田螺怎么办呢?田螺在学校没有人换水了,于是小朋友们开始讨论:国庆了田螺要怎么办?萱萱认为:可以问问哪个家庭可以暂时领养几天。小朋友们想到了可以模仿超市里面的一些宣传活动,如设计海报、发放一些调查表,调查一下哪个家庭适合领养田螺,这时候教师可以给予支持,与幼儿一起商讨如何设计领养海报,引导幼儿设计领养海报时要表达清楚饲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饲养时间等,教师与幼儿一起准备设计海报所需要的材料等。在活动中教师没有盲目地介入,而是先观察,再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幼儿解决国庆期间田螺的归宿问题。   三、运用适宜的介入方式,提升活动实施的效果
  教师介入到“养殖”活动中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幼儿的“养植”活动,促进幼儿在“养植”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合适的介入方式才能保证“养植”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幼儿教师要找准角色,并合理预设游戏目标,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介入,确保”养植”活动的流畅性。
  1.用行为指导间接介入
  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养植”活动时,以与幼儿同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养植”活动中,给幼儿“养植”行为以影响和干预。例如,在小班日常观察大蒜的生长情况时,因为经常性地观察让幼儿失去了兴趣,这时教师主动接近幼儿,有目的地用自己的手指和大蒜比一比,实际是引导幼儿进行高度测量的尝试 ,小班幼儿很容易被教师的行为影响,他们会模仿教师的样子用手指和大蒜进行对比,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
  2.用语言指导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养植”活动时,以教师的身份给予幼儿“养植”行为的建议、引导、说明和鼓励,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材料的提供来进行。如在大班饲养泥鳅时,幼儿讨论每一条泥鳅的触角都是一样多的吗?小朋友们都想去抓泥鳅,想更直观地观察,但是因为泥鳅数量多,而且泥鳅很滑,小朋友们没有办法抓住,这时候教师直接介入: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抓住这些泥鳅?小朋友们开始讲述自己的想法,而这时候教师介入的方式是给予行动上的支持,在幼儿准备捕捉泥鳅时,教师准备了手套和水桶等工具,以便幼儿更好地观察,同时,也让幼儿明白教师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支持。
  在“养植”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式,帮助幼儿更加投入、更有建设性地参与到“养植”活动中,让幼儿在“养植”活动中能有更高水平的發展。
  参考文献:
  [1]卢迎新.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杨晓利.我国近二十年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综述[J].读与写,2015,(04).
  [4]金圣悠.浅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1).
  [5]魏婷.研究照进实践——科学研究中的“观察儿童”和日常工作中的“观察儿童”[J].早期教育,2017,( 09).
   (责任编辑 陈始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53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