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有伟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在数学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1-005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师应努力探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本文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望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往往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刺激才能成功激发,动机本身来源于思维,而思维的形成和应用必须借助外在环境的激化。这个理论对当下的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新课标对发现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见解:只有在实践和发现的基础之上,学生和教师双方才能从根本上得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应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创新的目标。
   例如,在讲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教师可利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甘肃健儿取得的金牌数与全国的金牌总数相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问学生:“根据这些金牌数,我们可以提些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如下问题:“甘肃健儿取得的金牌数占全部金牌总数的百分之几?”这便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动力。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让学生掌握了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类似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联系生活,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进一步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前人已经发现的问题,这也是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先出示一个长方形铁框,告诉学生:“这个长方形铁框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你们能否计算出这个长方形铁框用了多少铁丝?”这个问题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解答的方法有多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把学生的计算方法一一列出:①10+10+5+5、②10+5+ 10+5、③10×2+5×2、④(10+5)×2、⑤10+5。接着,教师让学生具体分析哪种方法正确,哪种方法更简便。这时,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前四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并且第④种方法最简便。通过生活实例,学生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简捷办法,使创新思想和意识得到了萌发,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激励创新实践
   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外界环境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的矛盾点,发现和挖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探索性质的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让学生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知识内化。学生通过自己多次的实践操作,不仅能对形体的特征进行探索,而且能够培养空间观念,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把一个圆形纸片多次对折,并找到圆心的位置。通过反复的对折、测量等操作,学生就能认识半径、直径的特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如,在讲授“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沿着一个圆柱体的高把圆柱体的侧面剪开。学生将圆柱体展开后,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除了沿它的高剪开,还可以怎样剪开?展开后又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和动手操作,发现还可以沿着圆柱侧面上的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便再一次验证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以上的操作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体验成功,积极鼓励创新
   青少年學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其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培养需要以对知识或生活的好奇心为基础,而且当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励性的褒奖时,往往会在短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一些应试性质的题海训练,束缚了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经常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简捷高效的方法呢”等。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好的见解,教师应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学生。而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也不应直接批评,而应给予他们合理、客观的评价及正确的引导,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只要教师懂得赏识和爱护,帮他们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就能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创新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新建的游泳池长50 m,长是宽的2倍,深2.5 m,现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一些瓷砖,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学生通过读问题“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马上清楚了这道题是求游泳池的表面积,通过读条件“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明白了游泳池的表面积是游泳池的左右面、前后面和底面的面积和。学生再通过分析,列出式子:50÷2=25(m),50×25+25×2.5×2+50×2.5×2。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思维的敏捷,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将算式整合成50×25+(25×2.5+50×2.5)×2,即对游泳池的左右面、前后面各计算2次,再加上底面积。因此,提出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可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促进知识的加工和内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因此,数学教师要立足过程,重视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己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42).
  [2]郑子苹.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
  [3]陈亚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8(34).
  [4]刘继贤.“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03).
  [5]武建生.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
  [6]杨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