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国勇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提升古诗词学习效率。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内涵,分析意象中暗含的情感因素,体会作品的意境,尝试运用比较法辅助阅读,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古诗词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1-0044-02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然而,由于古诗词创作的年代和学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再加上古诗词语言凝练,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学生很难读懂作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深入探究古诗词,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精髓。
   一、了解背景,理解内蕴
   古诗词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少教师认为文学常识在考试中并非必考项目,所以很少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殊不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其实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孟子说过,“知人论世”。通过探究古诗词的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蕴,理解凝聚在作品中的特殊情感。在此基础上品读古诗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杜甫诗三首”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时候,有学生说道:“为何这首作品给人一种阴沉萧森的感觉呢?我觉得巫峡、巫山周围的景色应该是很美的,为何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不一样呢?”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情感,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蕴,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阅读背景资料后了解到,作品是作者在夔州的时候创作的,当时成都少尹叛亂,因此杜甫只能流亡。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之后再来阅读课文,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氛围,了解到为何能从中感受到动荡不安的感觉。有学生说道:“作者在内心之中实际上是十分怀念长安的,但是没想到社会动荡不安,让他的心情十分沉重。而且杜甫这个时候也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所以更多了几分对于人生的感慨。因此,诗歌才会给人阴沉的感觉。”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确变得更为深刻。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适当给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将背景信息和作品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若有条件,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内心变化,更透彻地理解古诗词。
   二、分析意象,体悟情感
   古诗词作品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意象,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起到了传递情感的作用。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一般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产物。因此,若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就要抓住意象展开分析。
   例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尝试透过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学生找出了“寒蝉、长亭、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思考一下这些意象整体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认为:“我觉得这些意象都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而且其中很多意象常常用在送别的场所。”“有哪些意象也被其他诗人使用,也用于送别的场所呢?”学生说道:“比如‘杨柳’,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很多古诗词都在送别的场合使用这个意象,表达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那么,加上其他的意象,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情感吗?”学生认为:“‘寒蝉’给人凄凉的感觉,而‘雨’也能象征缠绵悱恻的心情。所以,我觉得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舍之情,表达了一种缠绵悱恻、不忍离开的伤感情怀。”
   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常常发现有不少作者都会使用相同的意象。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比活动,尝试探究不同作者对意象的理解是否一致。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很多意象都有固定的内涵,但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于意象也会添加一些个人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透过意象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思。
   三、品味意境,指导鉴赏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注意展现出特定的意境美。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一般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深入品味古诗词作品。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尝试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的‘浪’,仅仅只是浪花吗?”学生思考之后说道:“不是,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间。”“这样的开篇,让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认为:“我觉得很有气势,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苍茫。”“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用了哪些词语形容浪涛呢?它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发现了这样的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发现作者再一次营造出一种气势澎湃的意境。“可是,在这样气势澎湃的意境中,作者为何话锋一转,写了周瑜的儿女情长呢?”学生有所感悟:“这样就给人刚柔并济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周瑜的潇洒之气,这也是作者想要追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最后为何会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样的感叹了。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常常会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独特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描述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进而提高鉴赏能力。学生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所以对意境的感悟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并有条理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意境。
   四、比较异同,提升修养
   在古诗词赏析中,若要让赏析效果得到提升,还要积极使用比较法展开阅读,将背景、风格、手法等具有相似点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例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虽然都是李清照的作品,写的也都是内心的愁绪,但是如果细细品味的话,就会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悟。首先可让学生分别找出两首词作中展现愁绪的句子,并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这些“愁”是否相同。学生在对比之后有所感悟:“‘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里的‘愁’给人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作者在思念着亲人,所以心中忧愁。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的‘愁’更让人揪心,让人感到作者已经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而且十分孤独和寂寞。”“那么,为何同是一个作者,所写的‘愁’会给人这样不同的感受呢?”这促使学生尝试探究作者的生活经历。通过课后阅读与思考,学生发现,由于生活经历不同,作者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所写的“愁”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较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仅可以比较相同主题的作品,还可以将同一作者在不同时间段创作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可以看到作者创作风格的变化。若学生对比较分析感兴趣,则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对比的素材,尝试开展个性化的对比赏析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学会背诵古诗词作品,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魂,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感悟。这样的赏读才是真正高效的,能让学生全面感受古诗词的美。
  
  参考文献:
  [1]陈易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02).
  [2]刘自森.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意义和有效性[J].教师博览,2019(09).
  [3]詹碧容.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策略探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05).
  [4]邹俊.高中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