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瑾

  摘 要: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都在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瑰宝,中华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精神的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前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相互杂糅、相互碰撞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十分重要的。文章从初中语文教学入手,简要分析当前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以及学生文化意识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国外先进文化等不同角度,探究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设计;培养策略
  一、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与之相伴的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文化共同并存、相互杂交、相互冲突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因此,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则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是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初中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课程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成为当前语文课题研究的重点。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更多的是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缺乏精神层面的启发和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对文化认知出现偏差,甚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失去方向。针对此,教师有必要结合不同文化类型,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
  二、 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实现自强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正是在文化所积淀的精神底蕴的支持下,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把教材与传统的文化相结合起来,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文化,首先,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带领着学生在教材中挖掘文化精神,最后创设一个具体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行语文学习。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传承就需要目前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中西方文化冲突日益激烈,西方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文化输出,而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一定的劣势,一些人在意识层面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可,甚至在崇洋媚外中妄自菲薄,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引导学生认真挖掘课内外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感受民族文化底蕴,理解民族精神,提升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材中古代诗歌,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作为传统文化学习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两位大诗人的经典诗作,感受两种不同诗词风格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美丽,一种是飘逸浪漫,一种是沉郁顿挫,其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在诗词文化的熏陶中涵养心性,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当地文化馆参观,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形式,与手工匠人互动交流,了解“非遗”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 引入现代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文化的魅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发展。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社会中找到了立足之处,这一方面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创造了更加开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一些文化糟粕的死灰复燃和乘虚而入提供了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注重现代文化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引导学生主动摒弃文化糟粕,在先进的文化熏陶中健康发展。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发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教材与文化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在引入现代文化的时候,利用互联网渠道寻找教材中有关的文化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将价值观与科学的历史观科普给学生,深化教学的内涵,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在文本选择上更加开放,学生能够从多种类型的文化中更好地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例如《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诗人光未然作为革命时代的战士,以革命工作者的热情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表达出自己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这首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赞扬了黄河母亲对中华民族的抚育,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这种时代精神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学生朗诵、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外,教材中也收录了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这些前卫的文章,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目光从现实生活延伸到天空、宇宙的乃至更广阔的范围,感受现代文化的不断探索与延伸,从而强化学生探索先进文化的动力。
  四、 利用大众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手段的文化形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影视以及各种短视频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大众文化通常被打上“俗”的标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很少为学生引入大众文化,甚至为了过度拔高,让学生保持所谓的“高品味”,盲目抵触大众文化。这样的教学指导只会让语文课程脱离现实生活,而失去教育价值。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大众文化并不都是文化糟粕,其中的文化精品应该成为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也要带领着学生探究大众文化,在大众文化中发掘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中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教学内容,把教学的内容覆盖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一些艺术馆,让学生了解现代大众文化,在学生了解了现代大眾文化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后阅读古典文化的书籍,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的联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大众文化,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纪录片,让学生通过现代传媒方式,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这位“娃娃博士”,强化学生对邓稼先个人魅力的感知,理解邓稼先身上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配合现代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品味传统文化,建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从更加生活化的角度感受诗词中的美。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大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师针对“网络文化”设计辩论题目,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出发,思考网络文化对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化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总之,将大众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之中,是生活化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筛选,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接触、认识大众文化,以提升文化意识。
  五、 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了解、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则成为学生提升文化意识,适应跨文化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文化是互相包容的,学生在学习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时,也要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学生在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上,还要具备一个国际视野,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向也变得多元化,学生的眼界也变得多元化。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也进入了我国教育体系之中,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增选了一些外国尤其是当代外国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感受、理解等能力,对蕴含在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中的人类与民族基本想象、智慧、精神的领悟,以及自我想象力的开发;着重于基本的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引导学生通过美文的阅读,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世界。
  选文中有童话寓言、诗歌(包括散文诗)、名人传记、文学意味很浓的科幻作品、人生语录等,充分注意选文的趣味性与风格的多样性,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增进对世界范围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国外优秀文化,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启发学生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对人性美好品质的共同追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还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把握学生的兴趣偏好,为学生推荐国外经典名著,并做好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在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提升文化素养。
  六、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不仅是践行学科任务的需要,更是引导学生融入当前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入现代文化,利用大众文化,指导学生学习国外优秀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承胜.以“三本”传“三文”,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文化气息[J].汉字文化,2020(15):87-88+118.
  [2]张积福.文化自信视野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234.
  [3]彭正霞.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252-253.
  作者簡介:
  张瑾,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