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辛秀芝

[摘 要]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比较抽象的学科,不仅教学时间长、课时多,而且枯燥的数字、符号以及抽象的概念公式等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适应低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动带学、以制带思、以观带忆的学具应用方法进行教学,能达到数学课程的动静有序结合,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动手实践;学具;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还要让学生清楚结论形成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无邪,充满了童真。在教学中主要以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实物模具为认知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利用配套学具作为学习的工具。引导他们动手进行拼接、摆放来感受体验物体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勇于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手脑并用、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有效地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学具呢?

一、锻炼手脑口协调性,在玩一玩、乐一乐中理解知识规律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和定义公式,然后进行练习巩固,这样的教授方式,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就变成了机械式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教学学具与课程标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是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游戏活动,愿意动手制作。为了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抽象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起来,结合学具教学是最直接的途径。只有通过动手体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够扎实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细致地安排,准备各种教学工具材料。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时间缺乏明确的认知,假如让他们说出自己几点几分吃饭、几点几分上学,他们还很模糊。为了让学生对时间加深理解,我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制钟表模具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亲身领悟时间的表达。为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剪刀、彩色蜡笔等学具,引导他们动手制作表盘指针数字,进行装饰美化点缀,然后安装大小指针。制作完成后,让他们讲述自制钟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每天让学生在相互拨数认识时间的游戏中进行时、分、秒的学习,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喜欢的活动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自制学具、合作互助,增强直观的认知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动一动、试一试自制学具,能够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有利于个性化地学习。

学习数学知识要清晰地建立概念,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感官进行活动。从感知到表象,再建立抽象的概念,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直观感受算理。如二年级“数学广角”中有关集合的并集、交集知识:全班一共有48人,兴趣班报名情况——美术兴趣班32人,舞蹈兴趣班21人。求:有多少名学生既报美术兴趣班又报舞蹈兴趣班了。由于二年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内在心智高低不同,大多会被抽象的复杂关系扰乱思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班里既报美术又报舞蹈班的人数,教师就要思考如何把上面三个已知数进行运算计算出交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首先,组织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一人用方格本剪成32个正方框(方格本中的),另一人写32个“美”字,同样完成21个“舞”字。然后共同拼摆图片,观察32个“美”和21个“舞”中与全班48个人的位置关系,体验到重合的部分就是所求的交集人数。最后列式算出32+21-48=5(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对应关系,在动脑动手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创作的乐趣,掌握算理的推导方法,体验知识理论和验证结果一致的成就感。

三、进行实验比较,感知数学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剪一剪、摆一摆、算一算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能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特点。例如,在“认识面积的大小”教学中采用自制学具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抽象的几何空间关系。首先,让学生回家准备若干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课堂上,让学生先观察1平方厘米的纸块面积大小,然后找出与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相近。学生会拿着它去比较身体上的某处表面大小,最后找到手指的指甲与1平方厘米面積相近。采用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直观印象。学生利用另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将一面的边上写上1分米,并算出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分米,再引导学生在原正方形反面相对的边长写上10厘米(1分米=10厘米),再用10厘米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张正方形正反面数值和单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交流,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体验到面积单位里换算关系的来由和道理。课件填图见证100个1平方厘米可以摆满1平方分米的空间,得到二者的换算关系。学习1平方米的面积教学时,我为学生准备4根1米的彩条,由4名学生扯出正方形形状,让学生站进去,正方形内可站进大约15个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1平方米面积的感知,获得思维上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发现中感受快乐。这种比较实践获取知识的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动手尝试、亲身经历和体验,采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学生数学学具的操作技能。

四、多种实践操作,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数学教学中,制作学具的动手实践活动处处都能体现,课本中的图示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锻炼,同时学会表达和总结知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制作学具活动,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接近生活实际,观察、发现周围的数学问题,让枯燥无味的数学课“活起来”“动起来”。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做中学、练中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一维到多维空间过渡。只看学生的成绩是片面的教育,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发展成长相联系,不注意培养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加深学习的感受和体验,是不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运用学具开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善于思考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思维性训练的培养,养成动脑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归纳总结经验并发挥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习惯。从低段开始建立利用学具教学相结合的数学教学课堂模式,突破旧的教学方式,形成直观感受。在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生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确保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云.探析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

[2]陈丽娟.营造愉快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学周刊,2015,(1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909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