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春霞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了城镇,农村流动儿童数量激增,农村小学在校生数量锐减,形成了许多“麻雀”学校,而在这些“麻雀”学校中父母离异、再婚或父母关系不稳固的特殊家庭子女的占比很大,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些儿童由于家庭的特殊性更是表现出了严重的行为问题倾向,因此,在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特别加强对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引导。文章简要分析了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并集中阐释了对应的教育教学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060―04
  在城镇人口不断壮大的今天,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常居住人口锐减,小学生源大量流失,留守老人、特殊家庭子女增多。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生源大量流入城镇的背景下,特殊家庭子女成了农村小学的又一重要群体。这一群体不光多存在父母离异或再婚或父母关系不稳固这些特殊性,还常常伴随着家庭成员健康问题的牵绊、经济的制约、家庭主要劳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致使其部分子女在家庭责任感、认知成熟度等方面表现出一些优势,但在日常班级活动中较普通家庭子女更易产生不良行为问题,这些表现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管理是构建农村小学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班集体的必要举措。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通过研究整理发现,国内外家庭结构中离异、再婚或父母关系不稳固的家庭数量呈现平稳上升趋势。针对这一特殊家庭教育的研究国外起步早,研究成熟度高。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从多维度对这类结构家庭进行了长久的研究,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家庭观念也有利于此类结构家庭成员理性应对生活和子女教育问题。而我国针对特殊家庭子女的研究起步较晚并呈现出不平衡现象。在研究对象上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针对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特殊群体的研究近年来也大量涌现且集中于城市研究,而以农村再婚或父母关系不稳固的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很少;在研究者的态度上存在方向的定视,大量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对这类家庭子女心理方面、行为习惯的不当表现上,但研究中存在忽视这一群体正向表现的问题,但近年一些特殊家庭子女存在正向的实例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使得关于特殊家庭子女的研究更加趋于理性;在研究的内容上,研究重在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水平、学校教育方面的研究,而专门针对其班级管理这一特定层面的研究匮乏;在研究形成的策略上注重宏观的分析,多提出运用新农村建设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公共管理的视野赋能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有些研究还提出政府应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并运用经济手段、政治手段为特殊家庭儿童进行保障,提倡媒体要发挥正面宣传作用,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的长远建设努力等[1]。针对学校班级管理要重视少数特殊家庭子女,面对目前城镇班级普遍人数多的现状实施起来不免空洞乏力。而农村小学的小班额为实行这种个性化的班级管理创造了有利机会,因此,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关注特殊家庭子女问题具有可行性。
  笔者选择了15所农村小学的89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了32位农村小学在职班主任进行了访谈,发放教师问卷89份,收到有效问卷85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76.5%的教师认为特殊家庭子女易出现卫生习惯差、说谎、偷窃、逃学的不良表现;有35.3%的教师认为在性格方面特殊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的性格异常问题;在学业适应能力方面有68.2%的教师认为特殊家庭子女对学业表现出学习动机不强,课堂中难以保持良好的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学习懈怠、提不起兴趣的问题;在同伴交往方面有14.1%的教师认为特殊家庭子女存在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问题;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61%的教师认为特殊家庭子女在劳动表现、家庭责任感方面表现良好[2]。从调查数据来看,特殊家庭子女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中存在突出题,但在心理方面、同伴交往方面与普通家庭学生相比较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不同,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现优于普通家庭子女。但从访谈中有教师提供了特殊家庭子女轻生的实例,这也说明特殊家庭子女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易察觉,有部分教师还提出在所带的班级存在个别特殊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优良、责任心强、品行端正的学生,这也证实了特殊家庭子女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个体差异性大的特点。
  从以往的研究中得知,早在20世纪初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已经证实儿童时期的孩子更需要母亲的陪伴,而进入少年时期,父亲的引导更显重要。心理学同样证实儿童在双亲的陪伴下成长,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反之,则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在班级管理中发现特殊家庭子女凸显的问题,除了家庭的特殊性导致家庭监护教育失能的原因外,班级管理不足是促使这一问题严重化的原因。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班级管理者存在人本主义理念缺乏、班级管理观念陈旧、对班级学生情况掌握不清、家校合作无力、对自我角色定位不明且简单认为班主任完成日常的教学,做好班级卫生纪律的管理就是一名优秀的班级管理者,忽视了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重要责任,忽视了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管理出发点的宗旨。不仅如此,班级管理还存在班级公约不民主、班级活动开展收效低、学生心理辅导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1.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出学生潜在的问题,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家庭档案建立的根本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及其成长环境,便于引导和教育学生解决问题。因此,班主任在创建家庭档案时,在细致地掌握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学生电子家庭档案。同时,班主任还要抓住平时采集学生信息的时机,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动态。比如,可利用每年困难学生认定统计、非寄宿生补助确认信息采集等时机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班主任在了解学生档案信息时,一定要把握好方式方法,不得涉及经济收入等敏感性话题,要做好个人隐私保护工作。

nlc202207221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638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