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方文昌

  【摘要】数学建模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以数学模型为桥梁,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与提炼,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然后将抽象出来的问题代入相应的数学模型之中,最终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及定理进行求解与验证。文章首先对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将数学建模思想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提出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模思想;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083―04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要求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体现模型思想,并特别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以数学模型的视角来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实践及探索,既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刻体现。
  一、数学建模思想概述
  所谓数学建模,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则形成一个数学结构,然后将“数学化”的问题与数学结构对应起来,以实现问题的解决[1]。数学建模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手段或数学工具,它体现了数学的精准性、简洁性、概括性的特点。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通常要遵循四个步骤:问题情境化,模型准备阶段;问题数学化,模型建立阶段;问题得以解决,模型应用阶段;问题应用拓展,模型深化阶段。
  关于数学建模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然而研究成果斐然。二十世o70年代初期,国内在农业、生物等生产领域出现模型思想,而美、英等国已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产生了深刻影响。至80年代,国内高校针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数学模型课。随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开始举办且渐趋丰富,数学建模思想自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领域渗透。但是,有关高中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及实践较多,而初中及小学阶段的数学建模成果较少。由于数学建模思想渗透不够,教师往往局限于“问题解决”本身,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低效。因此,教师应将“需求关联、抽象简化、建立模型、问题求解、模型检验”这一基本的数学建模步骤内化,并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二、建模思想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数学建模思想应用的必要性
  1.感受数学学习趣味。数学建模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即高度抽象[2]。当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够将数学问题与数学建模形成对应关系时,仿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其科学探究的乐趣也正在于此。如果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数学建模推而广之,能够解决某一类型的问题,这样借助模型学生能够对数学情境理解得更为透彻,对数学建模建立过程中的条件与假设、转化与抽象、猜想与论证更加得心应手。
  2.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将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学习,既体现了学科属性,又赋予数学课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3]。数学建模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在对数学建模的猜想、假设、探索、求证与应用之中,这将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与应用较少,且多以教师的个人经验总结为主,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度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害怕应用题。但必须指出的是,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头戏,学生看不懂数学应用题,又难以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其背后的原因是数学建模意识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及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真正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实现“以学促用,以用导学”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数学建模本质上是以数理逻辑来重构实际问题,当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简化与抽象时,其思维更趋于缜密,其思路更加趋于严谨,他们会对模型进行初步的假设或猜想,也会对特例进行验证或推导,这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与训练过程。学生在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假设与推理的过程中,思维更为灵活,更为高效。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转化、推理等思维。学生在运用公式、定理等抽象化的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时,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与建构,能够培养自身的概括与抽象、类比与归纳、猜想与推理能力。可以说,数学建模思想将学生从单个的问题解决推向数学结构的思考,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优化的过程,而从识记简单的数学公式或数学符号,到理解数学建模的结构、表征和变式,体现了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数学建模思想应用的可行性
  1.数学教学方式在不断创新。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持续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实际问题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模型,在模型中解决问题”,既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了课堂学习气氛,又使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具有可能性。初中数学知识体量大,数学公式较为复杂,问题情境所涉及的条件隐蔽,学生理解起来吃力,应用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让学生借助数学模型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信心。
  2.学生思维能力在逐步提高。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而数学能够让学生在抽象与概括、聚合与发散、逆向与顺向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层出不穷,数学问题情境复杂多变,而数学建模则是从变中发现不变,即让学生有规律可循。万变不离其宗,“宗”即是特有的、核心的、结构化的数学模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建模并正确求解,即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原理。

nlc202211141414



  三、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深入教材内容,构建数学模型
  部编版初中数学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建模思想。从方程到函数,从图形面积到向量问题,无论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表征、数学图形的直观呈现,还是数学公式的推理,无论是数量关系的表达,还是空间形式的描述,都指向一种抽象化、概括化、精确化的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4]。然而,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多是以问题情境方式呈现,它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树立“根植生活学习数学”的思想,但对数学模型的呈现较为模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类型化,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在“问题”与“求解”之间构建新的桥梁。初中生已具备基本的数学抽象、数理逻辑能力,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某个公式或某一定理时,可以渗透模型意识,或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抽象与概括,或让学生对定理“变形”,提炼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形成对教材知识的重构。这样,教师通过深入教材内容,提炼基本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内化为学生问题解决中的“数学结构”,使学生在“问题―模型”之间自由切换,灵活转化,那么学生将形成数学建模素养,其数学思维也获得相应的发展与训练。
  (二)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建模意识
  数学模型与解决问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5]。因问题情境而建立数学模型,因建立数学模型而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建模意识,就是让学生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抽象与简化、理解与分析、求证与检验问题。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步步追问,层层深入,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建模意识。在习题联系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问题变式”的方式,让学生熟知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在思维发散的同时内化数学建模思想。比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已知某小车所行驶的路程为y,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其行驶时间x的一次函数,假设该小车为匀速运动,速度为k,现已测得小车的时速为110千米/小时,行驶时间为2.5小时,求小车行驶路程为多少千米?假设小车从甲地到乙地去,二者相距300千米,在从甲地驶出40千米后,再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计时,那么小车需要继续行驶多少小时才能到乙地?从上述问题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求行驶路程,还是求行驶时间,都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即题目中所说的“一次函数”模型。由于题目中已经给出数学模型,因此数学建模过程可以省略,直接将条件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即y=kx+b这一数学模型,正确求解即可。
  (三)变式练习迁移,促进模型应用
  分析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注重数学模型的考查,尤其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数学模型构建的复合模型,因为涉及知识面广,模型理解难度大,往往成为学生拉开分数差距的难题。因此,设计变式训练、变换模型的条件,让学生多角度、多情境、多层次理解与应用数学模型,内化数学结构,从而能够正确解决问题。众所周知,数学习题的训练,是为了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能够让学生将这种规律应用于同类型的问题解决之中,“熟能生巧”的道理即是如此。因此,对问题进行专项训练、分类归纳、迁移拓展,是数学建模思想应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精选习题,以典型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问题的“变形”或“变式”,让学生从原有问题到变式问题进行数学模型的有效迁移。这样,学生在分析变式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数学模型了然于胸,进而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比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可以对y=kx+b这一数学模型稍加变形,假设y是一个学生的综合得分,k是它的方向及方法,而x是努力程度,b是学生的起点。那么用一次函数图像的形式直观呈现,就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得分是处于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将不同学生得分情况反映在图像上,就能进行直观比较与评价。这样,教师以变式训练的方式,不但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程度,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激励教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信心。
  (四)及时总结反思,内化模型思想
  “知”与“用”属于两个不同的学习层次,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认知与熟练应用,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程度,也是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体现[6]。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用功程度丝毫不减,学习态度依旧端正,然而数学成绩却一落千丈。究其原因,就是初中知识体量增大,学习难度加大,而简单沿袭小学的题海战术,采用机械记忆或套用公式的方法来应对,就会捉襟见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若不能及时总结反思,无法将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力不从心。比如,在“一次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回家用卷尺量一下家人的鞋子长度(精确到0.1厘米),将鞋长记录下来,然后分别对应各自的尺码,对鞋长与尺码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猜想,尝试用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来建立数学模型。
  探究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建立有效关联,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正确运用数学概念、公式或定理进行相应的求解。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数学建模素养,将数学建模思想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聚焦数学概念、公式或定理,探究其中的“数学结构”,以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当学生完成数学习题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尝试从中找规律,找联系点,以建立数学模型;当学生总结复习时,教师应贯通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达到对数学模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凯.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设计与组织原则[J].教学与管理,2021(22):46-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蔡美玉.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24):72-73.
  [4]李静.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J].A夏教师,2019(17):09-10.
  [5]孙凯.从问题类属谈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J].数学通报,2020(12):30-33.
  [6]刘海燕.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126-128.
  编辑:张昀

nlc2022111414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210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