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卢小中

  【摘要】“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压力过大提出的减负政策,这给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了当前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述“双减”政策的内涵,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从活跃氛围、创新教学形式、联系生活、活用信息技术、优化作业等角度出发,讨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现状;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076―03
  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条化、静态化的教学使教育陷入内卷状态,社会反响强烈,教育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双减”政策,其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教育焦虑,将教育的主阵地还给课堂,明确教师的职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应深入理解政策内涵,认识到“减负”是手段,“提质”才是目的。课堂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教育精神,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尽量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大部分作业,给学生留足课余时间,让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双减”政策下,一线教师应着重思考和摸索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定位,着重突出学生主体,在课下有效反思,以此来解决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1]。下面,笔者依据“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认真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双减”应落实的内容,结合一年多的实践教学,谈谈“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看法。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转变理念不及时。部分小学数学课堂虽然打着“减负、提质”的旗号,却是虚有其表,教师仍主张应试教育理念,没有真正以“双减”政策为方向构建高质量数学课堂。对此,学校应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减”政策为指导,着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2]。
  2.课堂缺乏规划,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教师多是围绕课本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只能寄希望于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点,这也是数学作业繁重的原因之一。对此,学科组应从集体备课入手,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按照“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反思”的顺序精心设计,保障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同时,结合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锻炼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
  3.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墨守成规,在教育发生变革时,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意义领悟性不强,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不及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模式固化、单一,无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难以很快消化、吸收相应的数学知识。如此循环,就难以建立起新型的教育体系。
  二、“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
  1.以趣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W研究显示,游戏是孩子发展和成长的利器,也是思考、解决问题的驱动器[3]。教师可以多渠道搜集趣味故事、趣题、画图游戏等,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抵触心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高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中,教师以有趣的数学故事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好铺垫。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不同物体面积对比的动画片,结合动画片的情景,教师再出示长8cm,宽5cm的名片图片,引出面积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运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等比例画出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利用直尺在其中用虚线画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再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算边长为1分米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在画图和思考过程中,学生自然推导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途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僵化,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双减”背景下,教师合理开辟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互动的频率,在交流和讨论中开发学生思维,尤其是多媒体、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形式的运用,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4]。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转换为数学问题,再根据问题给学生设计需探究的任务题单,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和分析先感性认识加法交换律,教师再用文字、图形、字母等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加深加法交换律的认识、理解。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转换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实用性很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情况,将符合问题情景的数学问题利用生活经验、现象、信息等转换为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在实际问题与自身经验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5]。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构建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首先,教师随意地站在教室的任何位置描述自身的位置,如“我站在班长的前面”,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描述位置,从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接着,利用课件出示“江上大桥图”,让学生观察这幅图并交流看到了什么,尝试用“上下”“前后”描述图中交通工具的位置。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方位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nlc202211141419



  4.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并且互联网中汇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优秀的、适合学情的资源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突破重难点,扩充知识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推荐相应的微课或学习APP,能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后及时弥补,防止掉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由于分数的概念抽象性较强,涉及到一个整体的分割问题,需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知识的迁移,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就提前从网络上搜集丰富的教学素材,围绕分数概念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动画中形象地理解分数概念,启发学生归纳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体现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引出单位“1”,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此,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5.优化课堂作业,实现减负增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作业的目的是发挥其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补充、巩固和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但由于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只能寄托于课后练习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悖的。对此,教师应重视对作业形式和内容的优化,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课内辅导作业和课后作业,在原有书面作业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前置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赋予作业更丰富的内涵。课堂中教师及时点评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并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惑进行讲解,将课内与课外相衔接,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案,从活跃课堂氛、多元化教学、优化作业设计等多个维度,探索真正可以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真正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任卫兵.守常固本,推陈出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新实践研讨纪要[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06):21-27.
  [2]李安梅.减负增效让小学数学课堂“接地气”[J].新课程导学,2021(Z1):05-06.
  [3]郑丽君.巧用激励策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86-87.
  [4]朱登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有效途径[J].求知导刊,2021(51):35-37.
  [5]高丙显.“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35):109-110.
  编辑:徐春霞

nlc2022111414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210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