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故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晓婕

  【摘要】故事作为一种受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其可以激发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文学感受力与理解力,对于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故事教学中普遍存在故事内容选择不符合幼儿发展、故事教学过程灵活多样但质量不高、教师课后反思缺乏等问题。因此,幼儿故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故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教师活动反思,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扩大文本选择,增强教师教学自由性;重视教育评价,提高活动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教学;故事教学;现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071―05
  故事教学是以故事为载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其趣味性、故事性易于掌握的特点,备受幼儿和教师欢迎。但在教育实践中,多以故事为手段、忽视故事教学本身的特质与价值的情况比较突出。而如何深入理解故事教学特质,挖掘故事教学价值,有效应用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发展,则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解决。
  一、幼儿故事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侧重于幼儿认知发展,表述笼统模糊
  目前,幼汗适陆萄目标的设定有以下问题: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侧重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忽视故事中幼儿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其次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方面整体呈现出笼统、模糊的现状,如“通过讲述故事,使幼儿明白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通过故事学习,发展幼儿的思维力”“通过学习××词,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等。如,在故事《嫦娥奔月》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师过于注重幼儿知识的获取,教学目标设定更加强调“引导幼儿欣赏并了解神话的内容”“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等认知目标,而在整体的目标设计中并未提及幼儿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在故事《顽皮的小雨滴》教学中,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强调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创作以及绘画技能的练习,注重幼儿认知、技能的发展,但提及幼儿创作情感的则比较少。
  (二)故事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
  故事教学是一种能动的教学活动,是对故事内涵进行重塑性认知与理解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的[1]。
  比如,故事《小熊洗脸》情节单一,主要讲述小熊没洗脸导致小虫子爬上脸颊,吓得它跑回家找妈妈求助的内容。作为小班第二学期的幼儿,洗手、洗脸等卫生习惯在第一学期甚至入园前就已养成,而故事主要是教如何洗脸,因而难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再如,故事《邱少云的故事》的活动目标是“学习邱少云坚强、勇敢的品质,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从整体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培养,这与幼儿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进入大班的第二学期,幼儿更加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解放军的职业性质令幼儿崇拜和好奇,他们头脑中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解放军为什么很勇敢?坏人为什么怕解放军?解放军是如何打仗的?通过邱少云的故事来满足幼儿内心的好奇和探索,可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品质和集体观念,但却没有回答幼儿内心的疑问。这两个故事活动中呈现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讲述不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故事教学过程手段多样,但质量不高
  1.活动环节的安排对故事教学有影响。在故事教学中,可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逐层深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内涵,但每个环节时间不宜过长,应以幼儿达到目标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每一环节始终处于兴趣高昂的状态。
  2.导入注重幼儿兴趣,但与故事主题关联性不强。导入活动是整个活动开始的开始,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2],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好奇、爱模仿等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导入形式。导入活动常见的有谈话、故事、表演、谜语、游戏、情境等形式,完美的活动导入必须服务教学目标、服从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实际、整体过程简洁且多样等,对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增强幼儿体验以及提升幼儿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导入方式巧妙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亦可快速进入集中的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探究意识,从而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但在故事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导入环节的有趣性,而忽视其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并不利于幼儿对故事内容与情景的理解。
  3.教学活动形式灵活,但影响幼儿对故事整体性的感知。首先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幼儿对故事某一环节的理解而缺乏对故事整体的认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强调“师幼互动”而进行大量的游戏、动作、音乐等互动环节,这对于幼儿感知故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作用;最后教师对于故事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故事内容讲述、幼儿思考理解的时间远远少于幼儿“感受”图片讲述动作的时间,整体时间安排呈现出本末倒置的现象。
  4.注重幼儿对情节的把握,忽略幼儿对故事文学性的感知。故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幼儿掌握故事情节“煞费苦心”,设计诸多提问,尤其在故事转折处多次强调,幼儿在强化作用下对故事情节变化把握准确,记忆清晰,因此幼儿基本完成了教育目标中的“理解故事内容”。但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是真正理解吗?实际上都是机械记忆的产物。其次教师在“强化细节”的过程中主要借助口语化的提问和反复出现的词汇,较少使用文学语言,幼儿难以在故事学习中感知到文学语言的魅力。最后儿童文学的主题要求“有益有味、单纯明确、新颖多样”[4],而教师在故事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的传递与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故事本身具有的情节、情感、娱乐性,尤其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故事的文学内涵介入更少。
  5.强调“理解在先”,但忽略幼儿的想象、表达、体验。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停留在固有模式“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名称、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转折、落脚点”上,并没有提供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机会,也没有引导幼儿体验故事、主动学习,因此幼儿仍是被动地接受。

nlc202211141457



  二、幼儿故事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够
  1.教师教龄对故事教学的影响。教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性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龄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教师教龄越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越突出,教师职业素养越高[5]。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掌握更全面,对语言教学目标的制订更准确,更了解幼儿故事学习的兴趣点,更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开展故事教学。
  2.教师专业背景对故事教学的影响。通过以往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背景对故事教学活动产生显著性影响,并且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故事感染力、情境创设性、师幼互动有效性方面比非专业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性,教学质量更高[6]。对于幼儿来讲,无论是教学文本的选择还是教学互动的有效性,都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因此,为提高故事教学活动质量,幼儿园教学管理者必须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出发,采取多形式、多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提供支持。
  3.教师文学素养对故事教学的影响。教师文学素养对故事教学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学中文学语言的使用和表达等都会对故事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故事教学中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高的教师能够快速理清故事思路,并且能够在与幼儿的交流中输出更多的文学知识,也能够满足幼儿对更多故事内容的需求。
  (二)教师教学策略有待调整
  1.教师教学专业知识不足。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虽不同,但年龄特点决定了3-6岁幼儿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暂。在故事教学中要想引导幼儿在活动时间内进行观察并掌握故事内容,教师需要在活动设计准备期间内通过深入分析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中幼儿需获得掌握的相关知识经验,依据活动主旨和幼儿的能力水平预设有指向性的问题,真正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由于幼儿已有经验有限以及语言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所以在故事讲述中会出现讲述重点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忘记内容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等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宜的提问策略,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和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词汇连贯、有序、完整地讲述。
  2.教师难以从幼儿角度理解故事。幼儿对故事内容及内涵的理解,不是以故事逻辑为主导进行的,而是源于对故事中“我在乎”和“我不在乎”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而这一点往往是教师所忽略的[7]。
  3.故事文本与幼儿生活经验不符。教师能在教学中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呈现出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教育机智,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在故事《邱少云的故事》中,幼儿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年代的感知与体验较少,故事情节远离幼儿的生活使之无法真正理解邱少云舍生取义的英雄大义,幼儿整体上对于战争体验、知识储备缺乏;而在故事《小熊洗脸》中,教师缺少对幼儿已有能力的了解,故事浅显单一,难以调动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教师没有给幼儿提供一个激发学习动机的内容,致使幼儿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失去再次巩固的机会。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幼儿故事学习的经验。
  (三)教师自身学习意识淡薄
  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只要通过接受师范教育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不需要参与职后不定期培训获得后期专业性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体系更新速度加快,教师仅仅靠固有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以追求自身的专业性发展[8]。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满足于自身的固有状态,学习动机不足,终身学习意识淡薄。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
  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方面,在幼儿园外出学习的机会中,幼儿园管理层更多选派年轻的教师参与学习,其中也有教师认为自身年龄较大、学习效率低也支持年轻教师出去学习,因此造成外出学习者年轻教师居多、老教师缺乏与外界重新认识的机会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外出培训成本较高,幼儿园缺乏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因此,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外出学习动机不足;对于老教师而言,教龄阅历带来的经验丰富,认为没有接受培训的必要。
  三、提高幼儿故事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需加强活动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1.加强活动反思,提高实践性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教育、纠正,大多数教师对于某些特定的教育情境普遍缺乏教育机智。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欠缺。而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重要影响,其中教师的应变能力主要来自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与领悟。教学经验的提升离不开活动后的教学反思,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果教师能够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提升文学素养,回归故事的“文学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目标中提出“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9]。当下幼儿教育中愈发强调儿童文W作品的文学性,注重幼儿对故事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加强朗诵技巧,加强故事吸引力。教师给幼儿讲述故事内容时需注意掌握技巧。首先从外在表现来讲,教师应当态度亲和,表情富于变化,积极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个幼儿。其次教师的讲述应富含感染力,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10]。假设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平铺直述,没有任何的语音变化,照本宣科地“读”故事内容,相信幼儿是没有兴趣参入与教学活动中的。
  (二)扩大文本选择范围,增强教师教学自由性
  1.增强教学自主权。课程不是单一的教材,而是基于一定逻辑要求的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应用过程。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教育目标及幼儿发展需求选择(改编)故事,并将之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分析、选择、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nlc202211141457



  2.故事内容选择侧重生活化与本土化。首先,幼儿学习认知特点要求教师在选择故事内容时应当结合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出发选择故事题材。其次,兰州地处中国西部,多民族聚集区域,有着独特、丰富的西北地区文化和自然资源,教师可根据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和物质资源情况,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通过幼儿的教学、游戏等活动,将本土资源的内容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能力确定为不同的教育方案,使各个领域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多形式多途径提高故事教学质量
  1.设置巧妙提问,提高提问技巧。首先,教师提问要紧扣主题。故事教学目标不同,提问的重点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故事教学重点以及提问的目的与层次[11]。其次,在提问过程中,对问题的表述应当简单、明了,使幼儿易于理解。
  2.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师幼互动。《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通过互动、游戏、音乐、舞蹈活动等形式来促进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真正发挥教学互动的教育价值。
  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幼儿加入互动。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体教学以及复式教学,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为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不同教育组织形式的灵活转换,教师可建立有效的双向性甚至多向性的教育互动。此外,教师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积极培养幼儿同伴间交流的习惯,通过讨论、交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重视指导,提高幼儿体验感。教师在使用语言指导时,首先要确定活动重点,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其次在语言指导中教师要树立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意识。教师是一个引领者、聆听者、参与者,而非是绝对的操控者。最后教师在活动中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策略。对小班幼儿,教师要在一旁积极协助,不断提供指导;对大班幼儿,教师要给予其自主学习的空间。
  (四)重视教育评价,提高活动科学性
  故事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引导幼儿。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只有及时、恰当的反馈才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发展。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可通过三个维度来进行:第一,关注幼儿的活动参与度,并观察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并记录,主要是针对幼儿的情感投入及时反馈;第二,关注幼儿的任务完成水平,考量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细节的掌握以及故事内容的讲述,即主要针对幼儿对故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第三,关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体现,通过幼儿对故事理解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故事改编等进行评价。
  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故事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应根据故事教学的特征及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达到教学活动设计目标,使故事教学活动切实服务于幼儿,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2.
  [2]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7.
  [3]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7.
  [4]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101.
  [5]周晴.示范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D].聊城:聊城大学,2017:34-36.
  [6]张亚平.幼儿园教学中如何运用故事进行有效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0):32.
  [7]王娟,张积家.幼儿语言学习的机制及其对教育的⑹[J].学前教育研究,2010(06):30-34.
  [8]陆明飞,徐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与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获取[J].继续教育研究,2012(07):70-71.
  [9]郑荔.儿童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4.
  [10]邹丽君.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技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31.
  [11]张明红.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5.
  编辑:王金梅

nlc2022111414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211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