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优化提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进娟

  【摘要】在“双减”政策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减轻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提升英语教学实效,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冲破“浅思考、浅学习”的教学困境,实现英语教学的减负增效,本文将聚焦阅读教学,从优化课堂提问的意义出发,围绕问题的主题性、任务性和思辨性设计,就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分享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优化提问;思维品质;减负增效
  作者简介:王进娟(1992―),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对于课堂知识的呈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等意义深远[1]。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英语课堂中存在学生“浅思考、浅学习”的现象,并且提问方式不合理,问题的思维含量^低,收效甚微。有的教师的提问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现象,自己想到什么问什么,学生问到什么教什么,而缺乏指导性与目的性,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与逻辑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所获取的知识比较零散。有的教师往往会提问一些缺乏层次性、进阶性的问题,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容易导致学生因知识经验受限或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而无法回答,陷入“失语”的状态。
  一、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优化提问的意义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打破原有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打破“填鸭式”教学定式,向课堂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情境化,将情境活动化,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兴趣、有目的、有想法地学习。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可借助语言得以表现。正因如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优化提问的路径
  问题作为课堂的组成部分,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优质的问题有很多,只要是能够达成目标、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就是优质的问题[2]。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能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走向以分析、评价、创造为主的高阶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做好课前预设,关注问题设计的关联性、逻辑性与进阶性,以有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聚焦教学主题,体现问题的主题性
  主题情境是指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而创设的整体情境[3]。在提问过程中,有的教师缺乏单元意识和主题意识,未能将提问的重点聚焦在教学内容上,而随意地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提问模式下,教师虽然可能问得多,但是问题的实效性低,不仅破坏了文本内容的整体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基于主题,创设具有整体性的主题情境,并进行发问,提高提问的主题性。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则寓言故事时,笔者在Pre-reading环节,引导学生以图片环游的方式,聚焦相关图片,了解狮子和老鼠在故事前后关系的变化,提问:“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on and the mouse at first?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on and the mouse at last? Why?”。笔者提出这些问题,旨在聚焦故事主题,引导学生从狮子和老鼠的关系变化着手,在探究中深刻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While-reading环节,笔者补充了这则故事的绘本资源,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互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狮子一开始被老鼠吵醒时的愤怒,以及狮子强大、老鼠弱小的形象特点。
  T: When the lion opened his eyes, what sound did he make?
  S: Grrrrr ...
  T: Can you imitate the lion?(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怒吼的表演中感受狮子的愤怒。)
  T: Why did the lion make such a sound?
  S: He was very angry.
  在上述过程中,笔者以层次分明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联系故事文本,充分理解图片所传达的意思,感受到两只动物的力量悬殊,为学生理解下文与探究主题做好准备。教师设计主题性问题,直指故事的核心,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探究故事的主题意义,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质量出发,围绕主题与话题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确保课堂教学有清晰的问题脉络。体现问题的主题性,既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障。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单元主题出发,深挖主题意义,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此突出课堂的核心点。
  (二)围绕核心问题,体现问题的任务性
  英语教学的其中一个意义在于语言应用,即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主题、情境、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进英语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在提问时,教师就应该深度解读文本,梳理文本的逻辑线索,以核心问题驱动学生的阅读实践,将阅读的过程转变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以此体现问题的任务性。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 4“Road safety”的Story time板块时,笔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分别聚焦核心问题“How can we walk safely?”“What must you not do on the road?”,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探究。
  在讲解文本的第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聚焦第一个问题,并围绕“first ... then ... ”这个重要句型展开话题讨论。在这个活动中,笔者以手机投屏的方式登录学生十分熟悉的安全教育平台,借助道路交通安全主题作业,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重新学习如何正确过马路。在平台上,学生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停二看三通过”的记忆很快就闪现了。笔者鼓励学生以“first ... then ... ”的句型自主解决这一部分的核心问题。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借助语言支架,结合生活实际,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阅读任铡
  而在讲解第二部分内容、解决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则整合Story time板块中的Look and say部分,以情景选择的方式,让学生担任交通观察员,记录交通行为单,说出哪些行为在马路上是不被允许的,并给出交通建议。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列举了一些上下学路上的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用句型“We must not ... on the road.”进行自主点评,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
  在上述阅读教学中,笔者既明确了阅读任务及主线,又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实现了学生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阅读的重点,提高学生阅读的方向性与目的性,避免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机械识记,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与意义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锁定文本的关键词,体现问题的任务性,从而让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让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高,真正实现向课堂要质量。
  (三)指向思维过程,体现问题的思辨性
  现阶段,问题缺乏思维含量,是不少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设计课堂问题时,有的教师直指文本内容,只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否达标,指向学生的浅层阅读,而忽略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不能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们容易陷入Yes or No的思维定式,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会阻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为了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地认识到,学习和使用英语要借助思维,而学习和使用英语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以开放性、发散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以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板块时,笔者以时间为线索,聚焦“Saturday morning”和“In the afternoon”这两个时间点,引导学生围绕“What is Mike's father doing? What is his mother doing? What is Mike doing? What is Helen doing?”这些关键问题,对文本内容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抓住when、who、what、where这四个疑问词,分别获取相应的关键信息,完成“家庭劳动单”,明确周六Mike一家大扫除时的任务安排。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Tim、Jim以及Ben(the dog)的身上,以“What are they doing?”引发学生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讨论。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对比评价Mike、Helen以及Tim、Jim、Ben的行为,肯定Mike和Helen帮助父母的行为,在“花式夸赞(如表扬、奖励等)”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担家务、体谅父母的意识;随后,提出了多个问题,以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的过程中,猜测Tim和Jim没有参加家务劳动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主题探究的热情;同时,还指导学生走进小狗Ben的内心世界,大胆猜测它可能会怎么想。问题包括“What is Tim and Jim doing in the morning?”“What is Tim and Jim doing in the afternoon?”“Why don't they do some housework?”“What will Ben think?”“What will Ben say?”“What does Ben want to do?”。
  此外,笔者还创设了读后思辨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参加家务劳动是不是就帮助父母了呢?”的问题。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呈现了课前收集的生活画面,如在家庭大扫除中孩子拿抹布玩耍、拿扫把演戏、把地板弄湿、打破茶杯等画面,以接地气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此引发学生深思这些孩子是“真帮忙”还是“帮倒忙”。笔者以发散性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辨性讨论,能够拓展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学生则能够从生活画面中产生共鸣,由此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向学生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了解文本所要传递与表达的信息是什么。为此,教师可以发散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或者抓住文本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结语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减负增效要从课堂教学改革着手,而优化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要能改进教学方式,尤其是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以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内容,对文本内涵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依标扣本,准确把握学情,以高质量的提问设计,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实发生、高效发生。
  【参考文献】
  [1] 俞新艳.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英语教学策略探究:以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 time”“Cartoon time”“Culture time”三个板块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33):46-47.
  [2] 王小燕.立足有效提问 凸显思维品质:以PEP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week Part B Read and write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11):22-25.
  [3] 吴滢.聚焦思维品质,巧设阅读活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英语画刊(高级版),2020(14):83-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47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