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科学思维建构高中思政学科知识体系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方敏

  摘 要:高中思政学科要求整体理解与把握学科内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科学思维方法,梳理思政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建构有逻辑、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结合学习实际,学生可运用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实现对关键学科概念的深度学习,进而运用结构化思维建构以逻辑递进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知识体系,或者运用发散思维建构以大概念为统领的辐射式知识体系,以此实现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高中思政教学;科学思维;知识体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学生整合相关学科内容以应对特定问题情境,执行特定任务,由此提供确认水平的证据。”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与外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必须梳理思政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建构有逻辑、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以便能综合、系统地调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以下,笔者从科学思维出发,探讨指导学生建构活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的策略。
  一、运用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实现对关键学科概念的深度学习
  (一)借助逻辑思维中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方法初步把握概念
  关键学科概念是知识体系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要建立一个活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必须实现对思政学科概念的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方法去理解思政学科的概念。事物自身有很多本质的、非本质的性质属性,也有很多与其他事物构成的关系属性。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要把握一个思政学科概念,学生必须明确这一概念的内涵所界定的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还要将这一概念与经验世界中具备这些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对应联系起来,然后才能在具体情境任务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概念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比如“矛盾”这一概念,其内涵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这一内涵所对应的外延可以是朋友间的争吵、中美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运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方法去理解学科概念,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学科知识与经验现象之间一与多、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进而运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遵循辩证思维中认识发展的历程深度理解概念
  具体情境中能否自由地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进行融通切换,是学生成功破题、解题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的痛点、堵点(学生往往不能通过概念的内涵精准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认知规律来看,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与内化,而学生在复习中自主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时,往往直接从概念上手,不能从外延中的经验世界感知、分析各种属性,进而提炼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把握住概念的内涵。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认识发展的历程,运用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实现对学科关键概念的深度加工。对于认识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曾形象地把它概括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即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在思维过程中,通过感知形象的、多样的个别来把握个别中的抽象规定,可实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思维再次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可完成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等案例去分析,让他们主动o这些案例现象归纳本质属性、下定义。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在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把握“矛盾”这一概念时,学生可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遵循认识发展的历程,实现深度理解。首先,学生可深度赏析教材第36页的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平衡》,通过甲乙之间“烧”与“不敢烧”的关系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次,通过思考甲乙双方为什么会构成一种动态平衡,学生可以得出由于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导致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处于动态发展中,同时由于二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双方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统一体中。通过赏析漫画,学生对“矛盾”概念的认知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把握了“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的相关本质规定。在认识发展的第二条道路上,学生可利用在思维抽象阶段获得的对“矛盾”概念的认识,去赏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其他案例,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升华。
  二、运用结构化思维,建构以逻辑递进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知识体系
  在实现了对关键学科概念的深度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运用结构化的思维方法,将零散的、混沌的关键学科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建构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金字塔原理是结构化思维最突出的成果,它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其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运用金字塔结构建构思政学科知识体系,能够提升学生的辩证、结构、问题、简化等思维能力,使其深刻把握中心观点与具体学科概念间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和发展的逻辑,从而将原本零散的学科概念建构成系统化的、活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建构《哲学与文化》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金字塔式的结构化思维方法,即自下而上思考、自上而下表达、横向归类分组、纵向疑问回答。首先,面对众多学科概念,学生需要将所有概念按不同层次归类分组,形成一个个逻辑单元。其次,学生需要抽象概括出不同层次概念或同一层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得到中心观点。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学生能够厘清不同或相同层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能够解题并将知识体系内化成鲜活的记忆,学生可进一步采用自上而下法让这个知识体系活起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围绕金字塔顶端的上位概念采用“疑问―回答”式进行纵向关系的处理。如围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可以提两个问题:“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何解决矛盾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矛盾双方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作用,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关思考来做纵向上的回答。此外,在横向上,同一层级的不同概念也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比如矛盾普遍性的两个表现、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就应该按空间、时间等结构来组织。该框题的结构化知识体系详见图1。
  三、运用发散思维,建构以大概念为统领的辐射式知识体系
  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教学是当前高中思政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也应立足《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自觉建构起以大概念为统领的辐射式知识体系。从这一点上说,发散思维的思维特质与以大概念为统领的辐射式知识体系相契合。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师可借助发散思维,以大概念为基点,探求与大概念相关的知识链条,揭示大概念与不同知识单元、不同知识模块学科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综合、全面地调用学科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抓住学科本质概念,培养思政学科思维。
  如《哲学与文化》中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概念,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贯穿联系观与发展观,而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可以具体化为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观,还可以延伸至统编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中的辩证思维领域。因此,以大概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统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建构起跨越自然单元、模块的辐射式知识体系(详见图2),实现知识间的高度统整与迁移。
  “善学者明,善思者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科学思维指导学习,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和学习的效能。作为思政学科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应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去建构有逻辑、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必备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49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