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教材育人价值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仙红

  摘 要: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其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必须系统梳理教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好根基。教师要以任务驱动挖掘认识价值,提高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以类比联想挖掘道德价值,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以学科融合挖掘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育人价值;核心素养;地理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但当前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道德”“重知识,轻情感”等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要摆脱这些现状,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系统梳理教材,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导向。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认识世界”这一主题为例阐述如何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
  一、解读教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
  (一)教材涵盖的知识内容
  “认识世界”是初中地理课程“认识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从全球的视野去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在内容上,它选择“大洲―地区―国家”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涵盖了这些区域的分布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从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人地关系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区域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在学业上,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大洲、地区、国家的地理位置,归纳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人文环境特点,并能够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认识世界”主题的育人价值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可以划分为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1]。从研究对象和涵盖内容,以及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看,“认识世界”主题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认识价值方面。学科认识价值是某一学科为满足学生认识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价值。“认识世界”主题通过要素综合、时空组合等方式,从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视角,呈现了不同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及区域面临的问题。学习这一主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知识价值、区域认知价值、综合思维价值等观念。
  其二,道德价值方面。学科道德价值是某一学科为满足学生行为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在“认识世界”这一主题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优势不同,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但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初中地理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审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和世界观,建立全球视野,增强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价值和人地观念教育价值。
  其三,审美价值方面。学科审美价值是某一学科为满足学生审美需求而产生的效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一门见识广、有活力 、有趣味的科目,并有助于人们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教材“认识世界”主题下的内容,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景观图、一张张温馨的生活场景图、一卷卷和谐的人地关系图,这些都是地理学科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审美价值,包括自然美、人文美、和谐美、科学美、艺术美等。
  (三)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与地理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育人价值则是学科的属性和功能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用[2]。每一门学科都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育人价值,又有所属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征,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本身具备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而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地理学科自身的这一属性,使得地理学科拥有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地理核心素养。它强调的是地理学科最关键的素养,反映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效应。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其培育和达成是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些素养既是地理课程对培育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在育人方面独特价值的体现,也是地理课程要求完成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还是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体现。例如“认识世界”主题:认识世界需要立足祖国、胸怀祖国,这需要的是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认识世界需要关注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的是综合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区域认知水平,以及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育人价值的策略
  (一)任务驱动挖掘认识价值,提高^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率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即学生获得有用的育人价值。那么,如何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呢?笔者认为,合理的活动是进行情感体验和知识建构的有效载体。合理的活动指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简单琐碎的活动。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聚焦真实的情境。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真实情境,创设具有较强综合性和一定挑战性的核心任务,通过核心任务来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3],开启学生的内驱力。《课程标准》提出,要“从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建构知识”。

  例如“认识世界”主}中的“澳大利亚”专题,教材中以醒目的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该国特有的地理环境。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解这些基本知识,学生虽然会明白并且留下一定的印象,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获得多少知识价值。笔者认为,可以结合2019年9月―2020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的澳大利亚山火这一真实情境,设计如下任务:“探究山火的时空分布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理解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然后可追加任务:“此次大火对澳大利亚及其他周边国家造成哪些影响?”这一任务相对复杂且有一定难度,可引发学生持续的、有深度的思考。由于森林大火对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影响,此时教师再提到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学生除了觉得有趣之外,还会觉得可贵、懂得珍惜,并且增加责任感。这些知识价值、区域认知价值、综合思维价值等育人价值都是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中获得的。
  (二)类比联想挖掘道德价值,提升地理实践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球上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而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因此,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区域联系建立区域空间概念和全球发展观。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与其追求将每个国家或者地区讲得面面俱到,不如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类比联想,让他们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及建立区域的联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使其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例如“认识世界”主题中的“印度”专题,印度既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又是金砖五国之一,其钢铁工业和软件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为进一步分析印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笔者引导学生联想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的经济发展条件进行横向比较和类比分析,要求学生分析:“(1)与日本、俄罗斯相比,印度发展工业的条件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2)在汽车领域,印度接纳日本汽车公司在本国生产汽车,这对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作为世界第二软件业大国,印度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和优势,两国之间该如何协调发展?”以上类比联想,有利于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和人地协调观念,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行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又如,在“认识世界”主题中的“日本”专题,教材指出日本具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西阵织,引导学生联想到我国历史悠久的丝织面料和独特的丝绸工艺技术,然后引申到我国文化对日本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学科融合挖掘审美价值,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核心素养时代呼唤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4]。《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强调,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地理课程学科融合的教学要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融入并整合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世界。而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认识世界”主题中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专题,其涉及的主干内容有该区地理位置,炎热的自然环境,黑种人的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等。根据学业要求,该专题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提高对非洲人地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笔者认为采用跨学科教学,将音乐、美术、体育、生物、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融合,能有效达成以上学业目标。在教学该专题时,笔者从语文阅读开始,以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为切入点,精心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文字和图片要求学生鉴赏、分析。接着,笔者让学生欣赏彰显非洲地域风情的工艺美术品以及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非洲鼓和非洲舞蹈,感受非洲灿烂而质朴的文化。然后,笔者结合非洲在体育界创造的不少奇迹,尤其是在需要爆发力的短跑和需要极强耐力的马拉松项目上的不凡成绩,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由于融合了音乐、体育、美术和语文学科,学生脑海中对非洲的印象就不再是固有的沙漠图,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意境图。正如郭华教授在《为什么新课标要求每门课都开发跨学科主题》一文中所说的:“跨学科学习最终的切入点和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喜爱、相信,并且能够用行动来证明。”
  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能带动各学科的发展,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忽略学科本身的独立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因此真正的跨学科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科知识并完成本学科赋予的责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专题教学过程中,虽然其他学科的融入为地理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充实了教学内容,但笔者始终没有忘记地理学科的本质。教学中,书籍的阅读、艺术品的欣赏等活动设置,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逐渐了解了当地不同区域的自然和文化,懂得了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此,通过跨学科的教学,笔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正确的人地观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作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价值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始终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宗旨,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生态文明、民族自信等方面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龙泉.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与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7(3):4-6.
  [2]刘导.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的实现路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5):25-28,33.
  [3]王春易,等.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31.
  [4]陈美兰.政史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22(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49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