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课程理念融合的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立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公启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三条基本理念有机融合,从教学价值立意的角度探索其全面落实的路径。教师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为引领,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情境体验等环节,引领学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达成知识的内化、认识的升华。
  关键词: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立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最为重要的三条基本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这三条基本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立德树人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目标,而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则是引领历史教学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向。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阐释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即将上述三条基本理念有机融合,明确历史教学的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并以此为引领,将教学内容与价值取向紧密结合设计关键问题,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情境体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历史教学中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从何而来?如何引领学生正确体会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的内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针对这些疑问,笔者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例,从教学价值立意的角度,探索全面落实历史课程三条基本理念的路径。
  一、价值定位:从历史进程规律中提取
  我们知道,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历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还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但作为一门具有深厚人文性的社会学科,历史学追求的不仅仅在于科学的“真”,更在于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目的和追求。正如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所说:“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 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1]
  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尤为重要,而“历史教学中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从何而来”就成了历史教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即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叙述和阐释。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2]。因此,历史教学中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应从对历史发展进程规律的总结中思考并提取。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可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置于14~20世纪西欧的时空背景下,从两个维度梳理这一时期西欧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一个维度是14~20世纪世界(西欧)历史发展历程(详见图1)。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资产阶级的兴起与不断壮大,使得这一时期在思想上表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在政治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概括起来,14~20世纪的世界,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兴起、发展并确立统治的历程。
  第二个维度是欧洲的思想解放历程(详见表1)。
  这一维度重在梳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通过表1,我们不难看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不同,其所表现的人文主义的诉求也不同。欧洲的思想解放历程本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表达的历程,反映了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打破宗教思想束缚和封建专制王权压迫、建立满足于自身利益的规则和自由的历程。正如罗素所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规则与自由的探索。
  综上,笔者认为,“规则与自由的探索”恰是这一课教学所应提取的价值追求。
  二、价值内涵:从关键问题的探究中领悟
  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非是这一课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只是教学的价值方向,在备课时就应完成,它是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引领学生体会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的正确内涵?”笔者认为,有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其理解这一价值的准确内涵,如此才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关键问题的设计,需紧紧围绕所提取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结合教材梳理教学内容,明确其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然后依教学价值立意确定教学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起来。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问题1: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问题2: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如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如何理解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
  问题3:近代科学的兴起对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如何理解科学与神学斗争的艰难与曲折?
  问题4: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表达了怎样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其诉求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启蒙运动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联?
  问题5:罗素认为,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规则与自由的探索。梳理并结合14~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人文主义内核的演变历程,阐释你对罗素这一观点的理解。
  这五个关键问题,紧紧围绕“规则与自由”这一教学价值立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切入,阐明欧洲思想解放的历程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表达了资产阶级创立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规则,以及寻求自由与民主的历程。关键问题的设计紧紧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体现了14~18世纪欧洲这一时空维度,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原理,折射出思想解放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因果关联,提升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理解了这一课“规则与自由”的教育价值定位。
  对以上五个关键问题的探究,虽然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价值,却无法使其理解教育价值的全部内涵。为此,笔者借助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9页“探究与拓展”栏目中的两则材料,设计延伸性问题。
  问题6:阅读以上材料,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理性”的认识。
  问题6指向的是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本质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理解并认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资产阶级所倡导和表达的“规则与自由”并未突破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它仅仅属于资产阶级而非全人类。教师在此可以将教学适当延伸,让学生知道真正的“规则与自由”应是属于全人类的,而满足于“全人类的规则与自由”的思想则是工业革命时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探索应归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当的教学延伸,可实现学生对“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规则与自由的探索”这一价值论断完整内涵的理解。
  三、价值升华:从历史情境体验中汲取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要了解和认识历史,学生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境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对历史形成合理的“想象”,需要移情,需要设身处地去体验学习,然后才能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才能实现对教育价值的内化与升华。由此引出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笔者设计如下四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情境1:佛罗伦萨诗人彼特拉克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阅读抒情诗集《歌集》片段(略),从中体会其“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酣畅淋漓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的人文主义精神。
  情境2:R丁・路德是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旗手。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体现了市民阶层要求建立自己教会的主张,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观察绘画作品《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的场景》,体会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的针锋相对。
  情境3: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请从哥白尼和伽利略与罗马教廷的矛盾冲突中,体会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情境4: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他曾因反抗专制制度两次被囚禁。请你体会伏尔泰两次被囚禁时的心情。
  马克思说:“人是历史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四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均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史实为背景,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家与宗教神权以及专制王权斗争的精神和勇气。置身于这样的历史情境,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感受那个时代的价值追求。
  体验历史,才能感受历史、理解历史。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体验历史情境,学生能够认识到在不同历史阶段,新兴资产阶级所表达的人文诉求,理解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神学以及封建君主专制之间关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矛盾和分歧,同时还能体会并领悟资产阶级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规则与自由的探索”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艰难、曲折,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激发在思想解放、思维创新的道路上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勇气,内化并升华“规则与自由”这一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上海教育(半月刊),2006(7/8):48-49.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50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