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东方“小儿”学思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露

  [摘 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对师生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应系统整合教材资源,创设任务情境,确定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评价,最终实现学生思辨性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东方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08-04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有效展开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引导学生“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对师生均提出较高的要求。该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的有效落实,既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会影响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发展。“向东方‘小儿’学思辨”这一学习主题找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间的耦合点,以任务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既感受到东方“小儿”思维的精妙,又学会用事实与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思辨性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架构整体思路
  传统逻辑学提出了三个基本逻辑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2] ,而后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补充了充足理由律,合成“逻辑四律”。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一文,两个小儿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针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这一命题,提出完全相反、互为矛盾的观点及理据,契合“逻辑四律”中的矛盾律及排中律,是一篇极具逻辑思维训练的范本。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最终学会使用逻辑知识分析、评价该篇课文。除了《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还有司马光、王戎、杨氏子等小儿。他们是东方“小儿”的代表,具有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的特点。如表1是对四篇小古文暗含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元素的梳理。
  根据与教材的关联,“向东方‘小儿’学思辨”这一学习主题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为基础,参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东方智慧”这一学习内容,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将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综合阅读这四篇东方智慧的故事,思考、分析、推断、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设情境任务
  (一)学习情境
  千百年来,在东方这片神秘土地上有不少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故事中的小儿聪明机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逻辑思辨之美。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这几位东方“小儿”来个思维大碰撞,开启我们有趣的思辨之旅吧!
  (二)任务框架
  “向东方‘小儿’学思辨” 这一学习主题的关键词是“学思辨”。这几位小儿各有各的智慧:或依据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或留心生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结合观察所得,猜想、推理、验证自己的观点。本学习主题围绕“学思辨”这一核心,建构了以下任务框架(见图1)。
  三个学习任务从读、议、用三个层次出发,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东方“小儿”编写人物小传,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开展思辨演讲,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习活动相互关联,涉及阅读、讨论、探究、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思辨性读写能力的提升。
  三、确定学习过程
  (一)任务一:东方“小儿”见面会
  1.活动一:撰写人物小传
  (1)先列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四篇小古文的资料,小组讨论,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再根据需要明确要补充的内容,借助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2)给两小儿、司马光、王戎、杨氏子各写一份人物小传。
  (3)在班级内交流撰写的人物小传,加深对这几位东方“小儿”的认识。
  2.活动二:画画推理路线
  (1)熟读古文《两小儿辩日》,通过借助注释、询问他人等方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抓住观点、现象、依据,画画两小儿的推理路线图(见图2)。
  (3)根据图2,梳理出《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的思维导图,进一步了解王戎、杨氏子的思维过程。
  (4)回顾《司马光》的故事,借助注释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5)讨论总结:“王戎、杨氏子和两小儿他们都先观察或关注到现象,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王戎观察到道路两旁有许多成熟的李子,快把枝头压弯了;杨氏子关注孔君平姓孔;小儿甲发现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一样小;小儿乙发现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针对现象,他们各自提出了依据,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杨氏子则巧妙应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小儿也提出‘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的依据。而司马光善于观察、沉着冷静、理性分析,结合周围可以利用的物品,帮助掉入瓮中的小孩成功脱困。这些东方‘小儿’的背后,都闪耀着思辨的光芒、理性的光辉。”
  3.活动三:制作人物卡牌
  (1)东方“小儿”见面会即将开始!请你从几位东方“小儿”中,选择一位你心目中最具思辨性的人物,为他设计一张人物卡牌。卡牌上要有手绘的头像、姓名、年龄、事迹等信息(见图3)。

  (2)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结果,借助评价单(见表2)进行互评。
  (二)任务二:思辨思维大比拼
  1.活动一:一则故事分析
  (1)默读《两小儿辩日》一文,以旁观者的身份再次复盘整场辩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上网查阅有关太阳远近的科学资料,结合下面的“资料包”,用科学依据来说明两小儿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资料包
  地球离太阳的远近只与季节有关。每年的7月初离得远,1月初离得近。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道是个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有近、有远。而实际上,地球离太阳最近点(约14700万千米)和最远点(约15200万千米)的差距仅为500万千米左右,人很难用肉眼发现。
  2.活动二:一次角色扮演
  (1)重读《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小组内选定一个故事,分角色演一演。
  ①还原故事发生的情景,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东方“小儿”和配角,从依据出发,倒推现象及观点。
  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你是否进一步了解了东方“小儿”的思维过程?
  如,小儿甲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有错吗?小儿乙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有错吗?故事发生于战国时期,两个小儿的推论都具有逻辑性。但受时代限制,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究竟错在哪里?从逻辑学角度分析,这两个推论都是错误的。这就像小明到达某个目的地,我们对他到达的方式并不明确,却推论他走路花了多少时间。这种推论和两小儿一样,属于后件式谬误。
  (2)你有没有听过和这几位东方“小儿”一样的智慧故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他们这样思辨性很强的人?课后,可以选择一个故事,和身边人演一演。
  3.活动三:一组思辨模拟
  (1)倘若这几位东方“小儿”穿越时空,来到我们教室,你能否抓住对方逻辑的漏洞,对对方观点进行辩驳呢?他们有可能这样搭配:
  司马光――王戎 王戎――两小儿
  杨氏子――司马光 两小儿――司马光
  王戎――杨氏子 杨氏子――司马光
  请你从中选择一组,和同桌一起,写一写“思辨模拟”。
  (2)小组内讨论修改,综合他人意见,确定最终的思辨模拟稿。
  (3)准备好守擂方和攻擂方名牌,班级内进行思辨模拟展演,场外观众认真倾听,提出相应的问题及见解。
  (三)任务三:思辨演讲我能行
  1.活动一:提出我的忠告
  (1)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他们言行中不合理的地方,学习东方“小儿”的思辨之道,思考如何有理有据地劝说他们。
  ①小红喜欢在班上说脏话,每次老师批评她,她还不承认。
  ②爸爸回家总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妈妈让他去做家务也不听。
  ③教室的地板上有一大块果皮,小明见到后一脚踢到芳芳的座位下面。
  (2)小组合作,每个人选择一个对象,针对他们行为不合理的地方,试着从“观点”“现象”“依据”(见图4)这三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劝说对方。
  (3)全班展评。学生评选出“最佳劝说家”,要求既能有理有据地劝说对方,又能让对方接受劝说,不产生厌烦情绪。
  2.活动二:写写我的观点
  (1)结合刚才的三个事例,想一想:哪个事例对你的启发最大?模仿东方“小儿”的推理,填写“演讲准备表”(见表3),为撰写演讲稿做好准备。
  (2)学生根据演讲主题,借助表3撰写演讲稿,先摆出鲜明的观点,再选择适合的材料加以说明,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引用生动的故事等,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3)同桌互评,评价对方的演讲稿观点是否鲜明、现象是否列完整、依据是否写清楚。
  3.活动三:开展思辨演讲
  (1)教师播放优秀演讲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小结演讲时要注意的事项: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学生自由练习,注意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3)学生、教师依据以下评价标准(见表4)评选出“演讲小能手”。
  四、注重学习评价
  语文新课标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现场表现,也要关注现场活动中产生的文字、表格、札记、统计图、思维导图等物化成果”[3] 。“向东方‘小儿’学思辨”任务群的教学评价应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出发,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见表5)。
  从上表可见,本学习主题不仅提出了具体、可观测、可评价的要求,还提供了人物卡牌、演讲比赛等评价单,不仅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现场表现,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及思辨精神。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应体现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火苟.小学阅读教学不可忽视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基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考察[J]. 语文建设, 2022(14):76-80.
  [3] 王松舟, 魏星.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 2022(30):8-14.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98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