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去小学化”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嘉航 曹照洁

  摘要:学前教育“小学化”是近年来教育界频繁研讨的主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凸显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文章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从国家政策制度的完善、社会的支持、幼儿园的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方面探究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策略,以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让幼儿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减政策;“去小学化”;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6-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轻化工大学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旖ㄉ柘钅俊把前教育专业微格教学实训案例研究与开发”(KA202016)研究成果
  学前教育“小学化”在我国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涵、危害、教学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刘璐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教育的层次人为地拔高到小学教育的层次,将小学教育的模式(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教育”。肖鹏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扼杀了儿童游戏的天性,‘揠苗助长’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同时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使孩子身心受损,错过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使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得不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魏红艳指出,“幼儿教学方式向集中授课式的课堂讲授侧重和倾斜,取代了本应采取的以游戏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明显的教学方式‘小学化’,导致幼儿园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缺少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使儿童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谢碧凤从课程时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一些幼儿园集中上课时间超过3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不符合3岁至6岁年龄段儿童注意力维持时长在15分钟左右的身心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这不仅说明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为进一步分析“小学化”现象的具体成因并探究其解决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向小学靠拢,向幼儿传授超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具体的教科书知识。其通常以集体教学为主,实践操作和游戏互动活动很少,这与幼儿教育依托活动与游戏,情境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
  1.幼儿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当下,儿童的学习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师、家长甚至是教育管理者将教育当成了读书、听讲、考试,忽视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忽视了道德、运动和游戏的教育价值,忽视了大自然和社会才是儿童最佳的启蒙老师。有些幼儿园对国家下发的教育政策采取形式上的消极对待态度,“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导致理论和实际脱离,教育改革受到阻碍。
  2.部分小学实行入学考试制度
  为了招收优质的生源,一些小学采取入学考试来提高门槛,“筛选”优质生源。而要使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幼儿园就要重视幼小衔接并采取“小学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见,小学入学考试制度直接诱发了幼儿园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小学化”。
  3.“唯智是举”的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所谓的“优质生源”,部分幼儿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无视制约幼儿健康发展的其他因素,陷入“幼小衔接”的误区,严格按照语言、数学、英语等学科分类教学,背离了国家教育的导向。
  4.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化
  当前,部分幼儿园培训项目繁多,但主要集中在日常管理和保育工作的培训,很少有教师课程能力、教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且培训中缺乏专业指导人员的参与。片面化的培训和培养方式,使得一些教师很难将新理念与课堂实际相融合,很难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5.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
  一些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看成是为幼小衔接做准备,缺乏全局观,与国家的教师观和教学观相悖。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循规蹈矩地完成相关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几乎不做创造性的改动。
  6.家长教育理念的偏差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少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超前、超强度教育。而为了迎合家长的教育焦虑心态,一些幼儿园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教育节奏,幼小衔接在园内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鉴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幼儿家长较认同这种结果导向的教育方式,却没有意识到这一做法存在的问题。这种“灌输式”和“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剥夺了儿童探索与寻求新时代属于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机会。
  1.完善国家政策,回归幼儿本真教育
  (1)在落实“双减政策”时,既要让地方政府、幼儿园领导和教师感受到政策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明确政策落实的严肃性,也要引导幼儿园领导和教师认真反思教育的本质,从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出发,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提高责任意识。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深化并完善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地方差异,因地制宜,着重思考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效率,让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无机可乘。其次,教育行政部门需及时制定并更新对学前教育的一系列考评、审批制度,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加强对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的监管,规范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3)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应采用多种教师评价管理形式。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大力提倡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如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园领导和教师的双向评价、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协同发力形成优势互补等。幼儿园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重点,减掉形式主义的负担。

  (4)注重对农村幼儿园的政策指引。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最前沿的教育政策往往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村幼儿园能与国家教育理念和思想保持一致,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5)推行“渴望”教育思想。所谓“渴望”思想是指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寻求他们所“渴望”“向往”的教育生活,并从中体悟、体验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教育家陶行知呼吁,教育需要“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还给儿童。所以,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减负”。
  2.树立社会服务意识,构建社会发展新风尚
  (1)提供园外活动场所和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绘本馆以及幼儿户外活动基础设施等要长期坚持公益性原则,及时检修并完善,并鼓励家长带幼儿参观学习。
  (2)宣传科学教育思想理念。要减轻当下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过度培训,就需要从根源上消除追求做“人上人”的观念。各类新闻媒体和社会机构要积极宣传科学育人理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营造轻松和谐的社会育人氛围。
  3.重塑幼儿园课程体系,让教育回归学校
  (1)改革园内课程体系。“儿童中心论”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小学化”偏离了以儿童为中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要了解、尊重并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幼儿园要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并以“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坚持儿童主体性”为准则,确立儿童的学习中心地位,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2)顺应幼儿的天性。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宝生认为:“幼儿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事实上,幼儿的学习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以儿童的经验为出发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要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在游戏中进行。
  (3)幼儿园应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后培训和专业研讨活动。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集思广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在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开展培训,坚持因材施教,并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灵活调整培训计划。
  (4)农村幼儿园应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决定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的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教师。因此,农村幼儿园也要紧跟潮流,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极具本地特色的、科学的道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5)幼儿园要适当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把心稳稳地放在教学工作上。幼儿园还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并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道德的教化和先进理念的熏陶,让教师自觉抵制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6)加强家园合作,建立新型家园协同发展机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幼儿园要切实增强家园合作意识,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进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7)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幼儿园要通过对教师的合理评价,使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双减”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幼儿园要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机会,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认可、支持和奖励,提高其专业自信、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其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转变教师教育角色
  (1)自觉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的学习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做中学,强调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幼儿园应成为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喜爱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意义的地方。作为教师,要转变态度,深刻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课堂中,站在新的高度重审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
  (2)提升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教师专业发展不应只针对职前,职后培养更为重要。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学。其次,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注重幼儿情绪的培养,将知识与游戏相融合,促进幼儿的成长。
  (3)提高专业自主性,做教育的“主人”。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地位,理解自己作为施教者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行动研究、观察等各种方法,去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要自主思考教与学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幼儿学习与游戏的关系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到学以致用。
  (4)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在于教育,“教”指传授知识,是其最基本的职责;“育”指育人,即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发儿童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并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不仅要完成每日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系统性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敢于正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教学经验,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儿童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5)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幼儿时期的教育侧重点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为儿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儿童的发展关键期,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兴趣点,施以合理的教学,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预防和抵御“小学化”倾向的发生。

  5.更新家L教育观念,促进家园共育
  (1)树立科学育儿理念,紧跟学前教育发展浪潮。家庭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过度焦虑,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将负面情绪和偏激教育理念传递给孩子和教师,尊重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长规律,自觉学习科学育儿理念,让孩子们回归自我。
  (2)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进行教育,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在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积极配合并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类培训,积极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3)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引导,不给孩子施压,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内部动机理论强调学习是由内到外的,儿童最初的学习动力来自对学习材料感兴趣,而不是诸如奖励小红花等外在目标,内部动机是推动儿童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家长切勿在物质上过度富养,要推行“饥饿”教育思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
  总之,幼儿教师只有回归教育初心,才能促进幼儿成长成才。而要寻回初心,幼儿教师就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学前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为小学做准备、打基础,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幼儿可以逐步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充满学习兴趣并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重点。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教师不要强行给他们灌输知识,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刘璐.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肖鹏.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以绥化市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3]黄燕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魏红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教育观察, 2019(34).
  [5]朱忠琴,陈莉,何孔潮.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及其消解―――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2).
  [6]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7]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Research on the "De-primal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Zhou Jiahang, Cao Zhaoji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frequent discussion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also a hot topic of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body and mind as the goal, and the guide to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ed 3 -6 as the guide,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de-primalization"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systems, the support of societ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kindergarte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so as to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t children learn happily live and grow happily.
  Key words: preschooleducation; doublereduction policy; "de-primalization";teachingmethod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619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