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计算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谭娟

  [摘 要]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往往较为被动,主要表现为主观上不努力、课堂上不思考、活动时不积极、交流时不丰富、算理上说不清、方法上道不明。以“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为例,通过巧妙整合教材、做好学情前测、聚焦素养导向、借助数形结合、架构知识脉络等措施,让计算教学不再是简单模仿、机械练习,使学生对算理和算法能说得清、道得明,真正有效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计算教学;算理;算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2-0078-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数的运算明确提出: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数的运算在小学阶段是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从一年级开始的10以内加减法,到六年级的分数四则运算,计算教学伴随学生走过小学的所有时光。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常态的计算教学是什么样的呢?
  【教学片段】
  师: 46÷2等于多少?请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选取2或3人汇报,用时较少)
  师:计算46÷2时,有的小组用分小棒的方法,有的小组结合情境具体说分法,有的小组根据口算方法算。46÷2还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重点讲解方法,学生大量练习)
  这样的教学很普遍,似乎有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合作学习是个摆设,小组交流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练。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把算理和算法讲清、讲透呢?现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例,说说笔者的一些心得。
  一、巧妙整合教材,寻求最近发展区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在编排“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单元内容时,先安排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再安排“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这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除法。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笔算经验,会笔算加法、减法、乘法,并会用竖式进行表内除法计算。学生已掌握的笔算加法、减法、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从低位算起”,而本单元要学习的笔算除法则是“从高位除起”。此时如果学生还是借助已有的笔算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一定会发生认知冲突。于是笔者先按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就有学生提出“加法、减法、乘法的笔算都是从低位算起,那笔算除法能不能也从低位算起?”,还有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写出如图1所示的模式。
  如何解决这一冲突?笔者尝试将两个例题调整顺序,并将两个例题合为一课时,先教学52÷2,再顺势练习42÷2。教学52÷2时,有学生顺应学习经验利用小棒探究,从个位分起,再分十位,十位不能全部分完,再分剩下的1捆,分三次,但这样的过程用竖式不能准确记录;也有学生试着写竖式。他们继续尝试,最后写出了如图2所示的竖式,发现这样的竖式能准确地记录两次分小棒的过程,从而概括出“从高位除起”的计算方法,扫除了加法、减法、乘法的笔算经验带来的障碍。
  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经历了“尝试―推翻―再尝试―总结”的实践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形成。面对练习46÷2时,学生顺应思维的发展,由前面的探索经验自然地“从高位除起”,完全排除了前期的学习经验带来的干扰。
  二、做好学情前测,把控课堂方向
  对于教学机智不够怎么办的问题,有位特级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你要知道学生可能会想什么?学生在想什么?“可能会想什么”是让教师熟悉学生的心理,提前预估课堂中会发生的事;“学生在想什么”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活动样态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谋划好发展目标,把控好教学方向,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
  为了解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前的学情,笔者设计了学前研究单(如图3)。
  在完成自主研学2时,61%的学生先分4捆,再分6根;39%的学生先分6根,再分4捆。可见,学生还是会借助前期的学习经验思考问题。而学生在完成自主研学3时,有分26次(2%)、3次(44%)、2 次(41%),有15%的学生未能得出结论。
  可以发现,前期的学习经验给本课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影响,如何将“从低位算起”的学习经验迁移到“从高位除起”?怎样的学习才能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是,笔者有了“将两个例题调整顺序,并且合为一课时”的大胆想法。事实证明,根据前测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更可控,更能适时把控教学的方向。
  三、聚焦素养导向,培养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从知识形成、知识发展、知识应用等方面给学生的素养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之前,笔者精心设计了研究单、问题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强问题意识。
  课始让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除法知识,出几道除法算式考考大家。笔者从学生的出题中,先选40÷2=20、12÷2=6这两题,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说出自己分的过程;再选12÷2、15÷3这两题,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如图4)。这种活动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模式,所有学生都必须动起来,“动”不仅是“动手”――算题 ,更要“动脑”――编题。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在探究52÷2时,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用小棒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再用竖式记录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活动中,有学生写出了如图4所示的竖式,有学生写出了如图5所示的竖式。学生产生了新的疑惑:究竟哪种竖式才是正确的呢?图5的4什么意思?图5为什么有2个12?图4的26怎么来的?……这些问题正是本课所需要解决的。笔者将学生的这些疑惑简洁地在黑板上用“?”表示出来。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答疑解惑时机恰当,有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共同体的互助下,在学生主体的探究下,在教师引导的帮助下,学生心中的疑惑如云开雾散,核心素养悄然发展。

  四、借助数形结合,厘清算理算法
  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让计算教学不再孤单、空洞,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片段】
  师:怎样算出52÷2的商呢?一起来看小组活动要求。用小棒分一分,和小组里的伙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生1:我分了三次。我先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再把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还余1捆;余下的1捆再平均分成2份,因为1捆是10根,所以每份是5根;最后把3次分的结果合起来。
  生2:我分了两次。把5捆平均分成2份,不能得到整捆,于是我先拿出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将剩下的1捆拆开,和原来的2根合起来得到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把2捆和6根合起来,就是26根。
  生3:我分了二次,我是用算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如图6)
  生4:我用小棒分了三次,我尝试用竖式表示(如图7)。
  学生借助分小棒的过程理解算理,经过对比后发现,分两次比分三次更简洁明了。在分小棒的基础上,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就容易多了。每一步的除法计算都有着分小棒的过程作为原理支撑,小棒每一次平均分的过程也就是书写竖式每一层的过程,竖式中每一步的运算都能从分小棒的过程中找到原型。(如图8)
  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一目了然,学生心中的疑惑也一个个烟消云散了。数和形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为学生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厘清算理算法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五、架构知识脉络,发展推理意识
  数的运算在小学阶段是个重要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相关运算,并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感悟不同的数运算间的关系,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后续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数、小数除法的基础。因而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哪些除法算式呢?学生踊跃发言,有学生列出“846÷2”这样的三位除以一位数算式,还有学生列出“3846÷2”这样的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算式。解答这些算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这些算式的算法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同中求,异中求同,从算法到算理的再次融通,架构了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如何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让计算教学更有味?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如何让算理、算法更清晰明了?唯有继续探索与实践,更新理念、探索教法、改变学法、架构体系、厘清算理、融合多元,才能让学生心有所想、心有所动、心有所悟、心有所往,才能朝着计算教学的明亮那方努力前行。
  (责编 金 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621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