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玲

  【摘 要】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滴滴甘露,师爱是融融春风。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
  【关键词】教育 特殊学生 爱心 耐心 真心 进步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滴滴甘露,师爱是融融春风。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
  在担任706班的班主任工作时,班上有七八个调皮生,他们我行我素,不守纪,不思学习,吸烟喝酒,迷恋网吧,其中一个还经常偷盗。究其原因这几位学生家庭特殊,或父母离异,或组合家庭,或父母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由于家庭管理跟不上,致使他们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了一些坏习气。如何转化他们?
  一、用爱心温暖学生
  缺乏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尤其是特殊学生,老师要倾注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爱。因为爱可以唤起希望,可以激发热情。我班有个同学黄某,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亲忙于做生意,没时间管,时间长了,父母亲也就管不住了。常常有家不归,夜宿在外,上网成瘾,无心学习,成绩低下。为了转变他,我牺牲了很多的时间,倾注了大量心血,上班把他带在自己身边,下班把他带进自己家里与自己同吃,与自己的孩子同学习。作业做好了,在全班表扬他,编座位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座帮助他,影响他。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感到了老师的真爱,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他变了,改正了很多不足。
  我班有个叫刘某的男孩子,父母离异,又都建立了自己的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这种环境成长下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经常违反纪律。可是教师的责任使我不能也放弃他。于是我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经常嘘寒问暖,让他找到关怀、感受到温暖。在这无尽爱的感召下,他变了,变得懂事了,再也不大声喧哗了,学习、纪律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用耐心感化学生
  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功。后进生的进步犹如蜗牛行走缓慢之极。教师绝不能有“朽木不可雕”的思想,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让其产生“成就感”,培养自信心。我班有位叫向某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不做作业。经常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对他的教育更加耐心,用心地寻找和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他关心集体、劳动积极,于是就选他当劳动委员,以作班干部来树立他对自己的信心。他担任劳动委员后劲头可大了,工作认真负责,每天的清洁扫除,都主动留下来管理,并帮助别人打扫。在他管理下,班上的清洁评分在学校总是位居前列。期中他被评为“热爱集体奖”。他双手捧着奖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要找他谈话,指出他身上存在的问题,慢慢地,他改变了很多。
  由于初中生可塑性大,他们往往会出现反复,因此,我以正常的心态坚持抓反复,反复抓,从不厌烦。每当有同学出现反复时,我首先肯定他的进步,从不埋怨,从不责备,不说“你又犯老毛病了,你真是管不起三天 ……”伤害学生的话。我做到帮他们耐心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告诉他们增强自我约束力,克服“反复”方法,对他们提出十分中肯的希望。如我对官石同学说:你同过去比,进步太大了,老师、同学、家长都为你的进步而高兴,虽然你出现了几次反复,老师不责怪你,只要你以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少反复或不反复,再过一段时间,你将会给我们全班带来更大的惊喜,成为我们优秀学生中的“后起之秀”。
  三、用真心去打动学生
  师生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如何去填平这道沟呢?那就是用真心去感动学生。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的放矢给予指导和帮助,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班上一个叫彭某的男孩更是让我伤透脑筋,考试时交白卷,所有的任课教师面对他只有摇摇头。教师的责任提醒我,绝不能轻易放弃。我针对他作业有始无终的实际情况,对他适当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此后,我让他参加各种活动,培养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慢慢的他的学习成绩明显有了提高。直到现在他还打电话问候我。是啊,对学生绝不能掉以轻心,无论他成绩有多糟,都不要轻言放弃,都要真心对待。
  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从而打开孩子的心门,温暖孩子的心房,走进孩子的心灵,谱写一曲最美的师爱之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3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