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威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学生IT职业素能的主要课程之一。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提出了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48-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更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信息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公共计算机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在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也有了很大提升。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笔者长期担任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很大差别。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无论是Windows的基本操作还是文字编辑软件的使用,上网查找资料、聊天等也得心应手。但也有部分学生操作不是很熟练,有些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这除了与我国中小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教育不平衡有关外,还与当地的经济是否发达,个人家庭条件的好坏有关。
  2.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有很大的重叠。公共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规定,主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编辑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Internet的使用、数据库(Access)知识等。这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都很实用,为中小学生计算机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而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也基本上是这些,所以对已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的学生来说,这种从“零起点”开始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吸引力,满足不了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IT职业素能的需要。[1]
  二、分层教学改革实践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就不能用单一的教学大纲,而是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制定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在分院和教研室领导以及教务、实训室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对2010级新生的部分班级进行了分层教学改革试点。具体做法如下:
  1.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分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商101、电商102、电商103和电商104四个班中进行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改革实践。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正式上课前,对四个班级共146人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的测试,根据测试成绩重新组合成了四个班级,把基础相对较好的70人组成了二个“提高班”,其余的76人组成了二个“基础班”。
  2.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有很大的重复,尽管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无论是难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但对基础好的同学来说这些知识与技能也没有多大吸引力,因此学习兴趣不高。所以,针对“提高班”班基础较好、起点较高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作了调整,一是适当删减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部分内容即使保留但在课时分配上也有所减少;二是增加补充了“基础班”所没有的内容,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更进一步提高。以Word文档制作为例,“基础班”只讲授基本的编辑排版方法,“提高班”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样式和格式”的应用与修改,在Word表格制作中增加了公式计算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不仅丰富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3.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沿袭了本科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在实施的程序上,先理论后实践。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上述“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教育的要求,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造成了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的尴尬局面,碰到实际的任务又要重新开始摸索。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先讲解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就某个软件功能进行操作练习,最后的结果是单个的软件功能都会,却无法完成一个实际的项目任务。所以,在本次改革实践中我们在“提高班”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将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与考试融合于整个课程的学习全过程并有机地加以结合,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功能,探索将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对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途径,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播,强调学科本位,教学方法死板,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提高”的学习策略和原则,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效。
  4.改革考试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可以通过作业进行考察外,更重要的是用考试来检验。通过考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它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所以在考试时应该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淡化理论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检验。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在期末以大型综合性的实际操作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再加上平时的实训报告和作业成绩,使得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由于很多作业是开放性的,即只规定主题,内容的组织由学生自主决定,这样就给予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改革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改革实践,最终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在期末考试中“提高班”比“基础班”的成绩都有提高:两个“提高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0.89和81.06,两个“基础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2.27和69.90,总的平均成绩“提高班”比“基础班”高出将近10分。在今年春季的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中“提高班”的平均通过率也比“基础班”高出将近6%。
  除此以外,无论是“基础班”和“提高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以前的教学都是围绕软件功能来进行的,主要是讲解各菜单的使用方法,用的例子或者素材都是围绕软件功能而设置的,零散而不完整,这样就导致了软件的单个功能都会操作,但遇到实际任务时却无从下手。在这次改革实践中,我们不再针对软件功能来进行讲解,而是从项目任务出发,让学生根据实际任务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的各个功能,改变了过去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状况。通过项目化教学后最后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原来浓厚,学生也较有成就感[2]。尽管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起点不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改革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障碍在于不能大面积铺开,因为上课时打乱了原来的班级建制,这样就给其他课程的安排带来了困难,在教学资源不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很难大面积实施,无论是师资还是实训室都不能满足所有班级都进行分层教学的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路子,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真起到培养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发俊,周威.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11,(9).
  [2]付长青,庄程,王鸿雁,王艳娟.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5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