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多数地方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脱离生活、远离实际的。教师对课本的解读仍然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这也致使我们的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能对答如流,但问题一旦变化一种模式提出,他们就不知该如何解答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似乎都走向了瓶颈。如何打破瓶颈,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呐?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以此为基本理念,我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思维过程始于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桥梁,使它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例如,
  教授相遇问题时,我将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鼓掌“引入课堂。刚上课时我问他们,我们用什么方式表示对人们的欢迎,他们齐声说鼓掌,我接着又追问,鼓掌时两手应该怎样放,两只手应该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简称两地。然后两只手分别向什么方向运动?(左手向右运动,右手向左运动)这种运动叫什么运动?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这时我在规范语言,这种运动叫相向运动,请同学们再次演示相向运动。然后我再示范几个鼓掌的动作,让同学观察我这样鼓掌对不对?从而引出”同时“和”相遇“两个概念。通过把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鼓掌“这一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再充分理解概念的同时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大增。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采用生活数学实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以及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联系实际生活,注重能力培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 “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例如: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我让孩子们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视频,给他们讲杨利伟叔叔的故事,告诉他们为了这次看似轻松的太空之旅,中国第一代宇航员整整准备了5年,顿时他们对宇航员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着我又说这5年中,宇航员要进行许多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平衡能力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你们你想不想试一试呐?同学们上课的热情大涨,都想体验一下宇航员们进行的极限训练。在我的指导下他们首先做了“平衡能力测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表――制作统计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3.全面培养,作业形式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既能增强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又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延伸、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卡片、自制统计图、画情境图、小课题研究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
   4.强化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
  在力求生活化的同时,也要防止极端的做法,课堂上一味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学科特点,这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1)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分强调了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化,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数学课应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因此,在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要认真思考,合理地使用生活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切实有效的方法,这样才更利于数学化的实现。
   (2)课外生活数学与教学数学的关系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架设一座“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数学的教学。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1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