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君

  一、解读“课堂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对话”――意味着平等介入,“对话”――意味着动态生成,“对话”――意味着真实开放。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对话的通道被阻塞了。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给失落了。这样的教学使本应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得面目狰狞、令人生厌。
  二、初中语文课堂对话缺乏有效性的两大表现特征
  1.热闹,不等于精彩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当然,课堂上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然而,也决不能把课堂对话狭隘地理解为只要课堂上热闹就可以了。
  2.对话,不等于简单问答
  如果师生间基于意义交流上的对话被严格要求按“问题―答案”的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随之被规范为唯一的“标准”,结果就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了。
  三、构建有效对话的策略例谈
  策略一:研读文本――让对话呈现个性的取向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过程略)
  2.整体感悟(过程略)
  3.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2)自主探究: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教学对话现场扫描:
  那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默读,你们觉得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呢?
  生1:我觉得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师:好,你能够根据文章上下文联系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还有吗?
  生2:我从这个地方感受到: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教师点头报以微笑。
  生3: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父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唯有如此,学生才具有课堂高质量对话的可能。人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在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感悟、理解文本,并再造文本和创造文本的过程,是人已有的知识构架和文本知识的耦合、磨合与对接。在对话过程中,学习者从文本那里接收信息,同时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言说、非言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文本的意义在阅读中通过阅读者与作者、编者的参与下生成。
  策略二:开启天性――让对话闪烁人性的光辉
  “对话”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追求这种完美的教学理念。我们来看一则教学片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断】
  1.导入新课(过程略)
  2.读一读(过程略)
  3.想一想:同学们,这篇文章鲁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呢?
  师生对话赏析: 生1:我总感觉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是没有关系的,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我觉得鲁迅是为了说明这个……
  师:对啊,你说得有道理,但能不能再补充完整呢?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的,谁再来说说?
  生2:我想这是为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所以才这样写。
  生3:我觉得这美女蛇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生4: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好!
  这节课上,师生之间和谐对话让初中学生潜在的人文天性显露出来。我们认为,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他们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生感受到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课堂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策略三:情境创设――让对话散发互动的气息
  我们看一则创设情境,走进历史的教案―――《土地的誓言》片段。
  1.课始,教师播放电影《松花江上》,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历史,感受本文写作的背景。
  2.学生交流,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如: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师生对话感悟所得: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①明确该词的本义;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对话,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什么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而这也正是创设对话情境所产生的最佳效果。
  让我们在课堂敞开心扉,在心灵的对话中释放生命的能量!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7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