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凌凤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个性差异是绝对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才有绚丽的人生。
  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
  
  一、个性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论古代抑或近现代,众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个性的存在及教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从实出发”;荀子提倡“补偏救弊”。古人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明代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强调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性格特点,顺应他们的性情发展,“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蔡元培主张“尚自然,展个性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个性
  
  我认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是“打好基础”,培养目标就不能拔高。当前在中小学盛行的几种做法和提法有“拔高”之嫌,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不利于个性发展。
  
  1.滥用“全面”的概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似乎不用“全面”这个词就是片面了。其实。全面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应该允许某方面稍有落后。这样才能在另一方面突出、领先、冒尖,否则就会扼杀个性发展,没了个性,哪里还有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还有世界冠军?所以,应恢复“都得到发展”的本来面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则模糊了教育质量本身的概念,“全面”应去掉。
  
  2.扩大统考范围和科目
  大家都有共识,一天不取消小学统考,按考试成绩排队来评价学校的做法就不可能停止。
  还有在中小学延续多年的“三好”生评选,因“三好”是特定的,在评选中又往往把“学习好”作为硬指标,“学习”又专指考试成绩,这么一来,既失去了“三好”生的意义,也忽视了素质基础,不如改为专项优秀生评选,以体现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少求同学,多存异,避免机械呆板;要敢于打破“一统天下”的局面,多一些灵活和选择。
  因材施教绝非易事。首先要求教育者正确认识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差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俗话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论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或科学文化素质,还是增强身体心理素质,都要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针对学生不同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及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相对能力、气质、性格的千差万别,以及他们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采取因材施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