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巧玲

  教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更是一个展示艺术的平台。语文课堂提问,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还要有充分的拓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的提问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应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换言之,这种提问方式如断臂之后的维纳斯,给人一种残缺的美感。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内容丰富多样,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地串联起来,力求对作品有一个个性化的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师的提高应引发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的交流。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当前因尽快改变“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快乐,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层建瓴,敢于率先突破传统的束缚,走出思维定式,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钻而弥深”,充分享受钻研思考带来的乐趣。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凸显,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养成学生重视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了,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感情因素”,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功夫,即洪振涛老师所说,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告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桃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教师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教师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名干洗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找出学生最感兴趣,并且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问题设计还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有新意并能激发情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62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