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语言交际在日语教学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日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也包括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还应该把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本文对非语言交际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教学,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存在。实际上,在日语里的日常交际过程中,有声语言一般是伴随着肢体语言等非言语方式同时进行的。非语言方式往往是潜意识发出的,其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却常常能够传递出最真实的信息。
  一、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non-verbal)交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和手段。有学者认为,非语言交际只限于表情和手势,而实际上除了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外,还包括空间利用、体触行为、声音暗示、体型肤色,服饰化妆、色彩装饰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方式。
   实际上,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语言方式传递的信息。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曾指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由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5%,而其余的65%是靠手势,动作及说话人与对方的距离等语言以外的手段来实现的。"也有学者研究指出,人们交谈时言语本身的分量只占7%,其余绝大部分都由语调及面部表情等构成。有时说了千言万语甚至不及一个手势作用大。国内非语言交际研究专家毕继万也指出:"只注意语言交际,忽略非语言交际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
   由此可见,交际过程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且非言语交际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给日语教学一个启示:我们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还应该把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课常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文化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因文化而异,因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重点是文化差异。日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应该成为母语和目的语这两种文化之问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因此,日语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进行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提高自身修养和交际能力,以培养出全面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
  二、非语言交际习得与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杰・布罗斯纳安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方式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的语言交际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不可取的,它往往会引起交流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冲突。非语言行为能够集中体现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交际者的心理情感、行为动机、个性特征、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等。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善于用丰富多彩的手势、表情、姿势等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由于中日之间文化差异和语言文字结构的差异,中日之间相比而言,日本人使用非语言的频率就比中国人高的多。
   毕继万还指出:"语言是后天习成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但有些也是后天习成的。"语言行为通常都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却是不自觉而为之,所以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但有些非言语交际行为时后天习成的,目的是为了使人际关系更为融洽或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无论哪种非语言形式,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行为。博德惠斯特尔还指出:"我们所有的动作,如果有意义,就是习得的。" 中日两国虽然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两国所独有的文化使得非语言交际行为存在着差异。日本人不喜欢身体上的接触,故日常行为中习惯以鞠躬表达问候,在拥挤的地铁上也会下意识地抱紧自己的肩膀;亲密的朋友间也极少勾肩搭背或手拉手;中国人一般认为距离会使人产生陌生感,所以表达问候时握手、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有手拉手或拥抱的习惯。不同的是遇见熟人时,中国人一般直接说"你好"之类的话;但日本人除了语言上的表达外,也会通过点头或上半身微倾的鞠躬等体态语来传达问候。再如中国人竖起大拇指是表达对对方的敬佩或赞赏,而对日本人来说却是指父亲、主人、老板等;竖起小指对中国人来说有瞧不起的意思,在日本却是指情人。可见,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用错这些手势,将会引起歧义,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跨文化冲突。所以,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日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掌握日语语言知识及语言习惯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及含义、以便更好地同日本人进行交流。
  三、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应用
   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中日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日语语言能力,还应包括非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日浯教学不仅要教授日语语言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否则这种教学只能算作不完全的日语教学,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在日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非语言交际教学,在没有目的语环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和运用正确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其培养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到非语言交际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和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自身要注重日本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使自己具备对目的语和本族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能力,具有较高的日语和汉语文化修养。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言语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
   其次,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的意识和习惯。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要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日语语言知识,还应向学生讲解中日文化差异和培养其主动了解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概念的意识,包括非语言交际系统。只有学生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避免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适度地运用丰富的体态语等非语言行为,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掌握日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加强日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讲解,在教学设计上对涉及到的日本文化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介绍。例如学到有关日本料理的单词或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的就餐风俗、餐桌礼仪以及到别人家做客时应知道的非语言交际知识。同时应增加日本文化在授课中的比重,注重俗约、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非言语交际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最后,非语言交际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在实际日语教学种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图表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日本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和行为。这种教学还可以一直延伸到第二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日本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其他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以及所了解到的中日文化差异,配上语言素材,编成短剧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提高其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结 语
   随着日语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日语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日语教学也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日语教学改革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外,应该更多地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改革下手。以往只注重日语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种极其重要又易被人忽视的交际形式,非语言交际在空间、身体行为、声音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无声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把非语言交际视为日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语言交际教学又不忽视非语言交际教学,将"有声"与"无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2011B07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M]
  [2]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4]王秀文.中日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
  [5]陈梦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宁波大学学报[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00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