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起发

  摘 要:市场经济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换制度,它需要一定的伦理道德对其作精神性的支撑。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内化为市场主体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表现为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功能和限制功能。儒家伦理强调“道德至上”,侧重于对逐利的限制,而对人的激励性不足,因而相悖于市场经济伦理。鉴于儒家伦理在其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对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是消解这一悖论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儒家伦理;市场经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44-02
  探讨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能使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功能说起。
  一、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需要伦理道德,市场经济已在中国正式确立下来,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非道德经济。这种认识显然是将市场经济的内涵片面化地理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可以随意拿来使用,它背后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作支撑,需要一定的伦理精神和原则驾驭它。章建刚指出:“市场不仅是狭义上的一种交换技术,正像符号不能被简单地追溯到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媒体;把市场仅仅视为资源配置方式是片面的,或说仅仅在某些经济学的范畴内才是适用的。市场作为人类生活与交往的一项有效制度安排也必然蕴涵着特定的伦理原则,市场不仅是由交换行为构成的,它也是一套特定的公共制度。”而且,就市场经济的现实而言,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中,已内在地涵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市场经济和道德不仅不是互斥的,而且这种相融性必然要反映在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首先,伦理精神对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激励作用。人是文化动物,时时刻刻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例外,深受传统伦理和时代精神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伦理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或阻碍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生活制度,并不是到现代才产生,但它的确是到现代才发挥出巨大能量,原因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极大地刺激了个人的逐利活动。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集生产、消费和分配于一体的体系,是一种融合了特定精神和物质条件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理性化。正是这种特定的经济伦理配合了市场经济制度很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的工具理性,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起到了极大地激励作用。
  其次,伦理道德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限制作用。在今日的市场领域内,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仍很常见。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也无疑引致了道德建设的“滑坡”和失范,乃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和失控。市场经济日益凸显了金钱的魔力,一些人只相信金钱的魔力,只追求物欲和权力欲满足的人们来说,法律和道德规范都只是“游戏规则”,在违背规则能获利且能逃避惩罚的情况下,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违背规则。法制固然是医治市场经济范围内不法行为的良方,但法律毕竟是奢侈品,事事通过法律来解决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相反,道德依靠良心对个人起到约束作用,一旦形成,人们会自觉地服从市场经济规则,减少了内耗,提高了交易效率。
  由此可见,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它激发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激励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又限制市场主体过度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的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两者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底线伦理,只有在不破坏基本的规则制度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二、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
  儒家伦理属于前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它的土壤在市场尚未发育的农业社会,是与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重心,追求交换的普遍化和自由化,促使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将交换经济发展突出出来,到了近代还是处在简单的小农经济,市场交换一直处在被抑制的境地,这与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儒家伦理的主要特点,指出其对于市场经济两方面的影响,从而鉴定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
  1.以伦理为本位,把维护纲常关系作为目的,重义轻利
  儒家伦理把道德伦理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看成是人们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维护封建纲常关系被视作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道德理论。“义利之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作为一种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儒家主流学派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提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认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小人则重利轻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主张以义得利,而保利弃义的人,“谓之至贼”。孔孟还主张为了恪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人应该有生死由乎义的“德操”。
  儒家把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本体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伦理道德应该居于附属地位,以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态度和形式出现,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转。相对于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儒家伦理的伦理本位思想不具备内在的紧张和外在的超越,因而在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激励作用中是消极的。价值目标的偏差基本上决定了儒家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从基本原则来看,儒家伦理是被否定的。
  儒家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克制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人们随意践踏伦理底线,依靠权力、投机倒把的不正当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缺少了传统伦理的培育,现代人普遍出现了迷茫、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现象。因而应重拾传统儒家伦理的重义轻利的思想,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等级观念深重,整体意识强烈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就是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它的实质是以家庭亲情为本位和模式。这种政治模式也反映在伦理上,使得传统伦理具有了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观念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奴役和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封建等级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打磨,早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认为:“等级不仅建立在社会内部的分离这一主导规律上,而且还使人同自己的普遍本质分离,把人变成直接与其规定性相一致的动物。”然而商品经济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只有商品价值相等交换才能成功,交换主体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拥有支配自己意愿的绝对自由,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中国人的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和自由观念并没有立即确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扫除落后封建思想残余,另一方面又要肩负起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的重任。
  然而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却未必相同。例如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宏观上大都运用市场调节,采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权制度,华人企业家却倾向于儒家伦理管理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常有“自家人”和“外人”之分,员工们自觉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整体,并且在集体中个人严格服从,准确执行,以企业为家,患难与共。这个特点缓和了劳资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激励了员工的奋斗精神,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监督成本。这种观点尽管有待商榷,但可从中看出儒家伦理对于市场主体的强大激励功能。
  3.以和为贵,重视人伦和谐,提倡中庸和不争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儒家思想的社会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和谐社会。《荀子・五制》中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而建设大同社会任务分解到个人身上就是要求人们行中庸之道,礼让不争。作为个人要把儒家提倡的“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等作为自己的忠实信条,把不偏不倚的“致中和”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如“人怕出头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俗语,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积淀心理的反映。这种信念在本质上是反对竞争,害怕竞争的。竞争一方面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调节着人们的目标方向;另一方面竞争能够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发人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人们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取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从这一点来看,中庸之道磨灭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因而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而和谐却是一种可贵的思想,甚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中和谐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关键之处在于“对谁和谐”“怎样和谐”。面对竞争对手讲和谐等于放弃竞争,甘愿失败,而对自己的团队讲和谐就是要提倡合作,追求效率,尽管与竞争对手之间也有合作但这只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总有一个竞争对手。
  三、结论
  总体看来,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之间缺乏具有决定意义的亲和关系。市场经济是功利经济,它信奉的是功利主义;儒家伦理从它的主要流派来看是一种“道义论”,以“道德至上”为信条,鄙视和贬斥功利主义。儒家伦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流,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伦理道德,它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时刻显现着它强大而又持久的影响。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共同的文化就意味着本民族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使民族内每个人之间形成认同感,并能一致对外。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本民族文化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抛弃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等于抛弃了民族的根,让人瞧不起。保留民族精神与发展市场经济似乎是一个悖论,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不但可以保留基本的精神,而且还可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陈子典.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文明[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章建刚.儒家伦理、市场伦理和普遍伦理[J].哲学研究,2000,(2).
  [4]林平.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如何与现代化接轨[J].河北学刊,200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16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