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是一个慢慢行走的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育生

  任何一个班主任都带着自身对个体人格和团队精神的理解来管理着班级,都努力引导班级全体成员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前行。“引导”是一个过程,引导的是一个个不断成长中的生命。受先天禀赋、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生命体对引导内容的理解和同化存在着差异,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教师所期盼的程度。因此“引导”这一职责就需要班主任慢慢行走。
  一、规范生成:行为习惯养成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自觉的生活方式。排放自行车、整理书本、打扫卫生等行为都是个人的基本行为、常规举动,个体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并在反复运用这些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规范自身、协调人际关系的意识。当这些技能和意识凝结成个体稳定且自动化的生活轨迹时,就成为个体习惯且陪伴终身。班主任在引导学生规范形成时,要细细品味过程的价值,以行为习惯养成为抓手,慢慢行走。
  1.注重道德认知
  班主任往往缺乏德育自觉,为了急于完成某一学校任务,常用“必须”“应该”等口吻来要求学生。我以为,班主任应先用“为什么”来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中获得行动的价值,增强情感的适应。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学会整理书本、保持清洁、排车、自习乃至吃饭、睡觉等人类必需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认同和重视。
  2.尊重主体潜能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人,人的生命的未完成性和超越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渴望且有能力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班主任必须树立一个意识,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尽管这其中可能会有遗憾,甚至会走弯路,但这都是生命个体成长必经的历程。在主体潜能被尊重的前提下,预期与生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会产生一种美妙的境域:主体生命意识得到唤醒、精神世界得以启迪、探寻生活意义的动力陡然增强。
  3.健全反馈机制
  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必须坚持持之以恒,另一方面又要健全反馈机制,通过“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实现“牢不可破”。要建立班级文明监督岗,负责监督同学们的行为是否达到要求并及时进行矫正。班主任要善于总结,通过表扬对规范的行为予以确认和强化,通过批评对不规范的行为予以警示,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来激励同学们向可能生活迈进的决心和勇气。
  二、文化生成:精神家园的营造
  班级文化建构的实质就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建构,特别是形成班级全体成员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精神状态。精神文化的建构是行为主体内部生成的,往往需要主体经历接触、注意、判断乃至冲突、认同、验证,最后内化的过程。班主任要把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内生性和长期复杂性,不能简单地依靠外在的激励和空洞的说教。
  1.扎根文化生成的土壤
  单独就个体而言,其自身无法验证自己,需要从别人那里求借一个参照构架。班集体中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德育场景:共通感,即班级全体成员由于对某种道德现象有相似的理解而产生的同感和共鸣的感情体验,并使得个体获得反观自我、校正自己、引领自身成长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参照系。班主任要敢于、善于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摆在全班同学面前,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形式,将隐藏于集体成员中的关于真善美的共通感显现出来,让同学们在观念的自觉校正、确认和强化中,逐渐形成共同认可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最终凝聚成优秀的班级文化。
  2.选择文化生成的底色
  诚实、善良、爱心、感恩、勤奋、踏实……这些优异品质无疑都是优秀班级文化的应有之义。一个优秀班级文化的底色究竟是什么?我以为,是责任感!基于亲情、友情、恩情等人类基本情感基础上的责任感,才是文化生成的最适宜的底色,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会有真正的文化认同和素养提升。
  班主任这一身份注定了与学生永远是生命成长路上的共同体,心意相连,情手相牵。成长路上的任何一次抉择都蕴含着教育的意韵,具有不可重复的意义。班主任必须要慢慢行走,带上自己的灵魂,带着自己的良知、智慧、爱心和耐心,与学生共同品味生命的精彩、探求生活的意义、蕴育成长的厚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581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