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家庭环境视角谈小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怀潮

  摘 要: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近年来受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系统的首要环节,理应打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枪。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多重综合作用下,心理健康问题已不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涉及多方因素。文章从家庭视角剖析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助其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 小学生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家庭教育是对儿童的第一个启蒙教育,具有长期性。家庭结构,家长对儿童的言传身教,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思想倾向、经济状况、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学校代替了家庭成为学生人格心理培养的主要阵地,这时家庭与学校双轨同步进行教育活动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若双方彼此孤立,不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则是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用的,因此学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全面了解,从而让家庭配合学校,以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家庭因素
  从横向看,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长的文化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在不同的家庭中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纵向来看,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依据其智力发展程度及社会经历所培养的心理成熟程度的不同,孩子从家庭中所接受和吸收的教育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家庭一般都存在两到三代人,祖父母辈及父母辈对孩子倾注的教育方式作用在不同个体的身上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
  1.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关系。
  在社会日益纷繁复杂的今天,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强烈碰撞,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离婚率的急剧上升便是表现之一。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发展存在着负面影响。长期处在家庭成员关系恶化、冲突严重的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阴影并不会比处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小。父母之间长期频繁的冲突矛盾会给家庭营造凝重紧张的气氛,处在这样生长环境中的孩子通常焦虑不安,容易形成极端个性,或暴躁易怒或自闭内向,而无论哪种极端个性倾向无疑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发展及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其个性的养成。另外,当今因为生活压力等各种原因,尤其在农村,许多父母将对孩子的养育责任转移给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辈便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祖父母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数呈放任状态,或因溺爱而对其听之任之,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从而产生了孩子因过分依赖而无法自主独立,因过分受保护而抗压能力不足,或因过分骄纵而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情况。
  2.家长个人文化心理素质及对子女教养方式。
  父母一般是根据其受教育程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所以在假定父母对其子女尽心尽责教育的情况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人格心理越健全,才能给予其子女越科学越全面的教育。而在软件健全的情况下,如果输出方式错误,就仍然有造成子女性格畸形的可能性,所以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养模式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这句话却不一定可以证实。长期处于父母暴力下的子女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和性格缺陷,他们会在自己的社会交往中不自觉地使用暴力,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这种生长环境更容易培养出暴力犯罪人。
  3.家长人际交往、经济状况。
  父母的人际交往状况及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生长环境。子女以他们的视角看待父母的社会生活及社交圈,于是与父母交往的人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友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与其父母类似的作用,对子女的成长和社交存在指引和导向。家庭经济状况及物质生活满足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对子女的个性形成存在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具有决定性和普遍性。只能说,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有助于子女对其进行自我认可并在其人际交往过程中增强其自信,当然同样我们不排除“生于忧患”及“死于安乐”的情况。
  二、小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形式
  1.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烦躁不安。
  自卑怯懦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与人交往障碍,不合群,严重甚至自闭。优柔寡断则表现在很容易做的事无法独立做决定,瞻前顾后,无法亲力亲为,甚至烦躁不安,好像就要大祸临头。
  2.自我表现欲过强,骄纵无理。
  这类学生为了寻求周围同学或老师对其进行肯定,不惜采用极端的方式凸显自我,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如上课吵闹,故意无理与人冲突,等等。
  3.盲目攀比,虚荣自负。
  学生来自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教育方式各不相同的家庭,而当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时,难免有一些学生会带着一些光环而虚荣心膨胀,对比之下,一些学生则为满足自我虚荣心盲目攀比。
  4.上课小动作多,干扰他人,多动症倾向。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安分”,注意力无法集中,小动作不断,总是干扰周围的人、打乱教学秩序,对同学怀有莫名敌意,等等。许多教师会对这些学生进行指责和批评,然而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这样的批评是雪上加霜。教师应当识别这样的学生并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使之融入班级生活,与同学互帮互助。
  三、家庭与学校防治结合,共同应对
  如上所述,学生心理健康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单靠家庭或学校任何一方的力量无法全方位解决问题。在此仅以家庭与学校两因素为例,提出解决方案。
  1.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及良好的家庭氛围。事实证明,拥有来自父母双方充分的爱的孩子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无论孩子将来在事业婚姻家庭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如果自小缺少了家庭温暖,那么仍然是具有缺憾的人生。
  2.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建立民主家庭。
  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保持积极的生活心态和健康心理状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使用暴力,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切勿不问缘由地斥责批评,而应主动倾听孩子的理由和辩解,以平等沟通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以家长姿态施压。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亦以民主平等姿态与他人相处,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缺点。
  3.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防治结合。
  父母在孩子成长阶段应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相处,全面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状况,包括他的优缺点及在各个场合的表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若发现孩子有产生某些心理问题的倾向,则应及时引导沟通,必要时应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等。
  4.有意识地培养其社交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社会群居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与生俱来就必须熟悉和掌握的能力。直接的才是深刻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亲身感受和体会到人际交往的进退法则,如何恰到好处地与人相处,如何交友,如何辨别好坏优劣。家长只需扮演旁观者的角色,适当地建议和引导,而不是武断地控制和命令。
  5.家庭与学校共享信息,双轨进行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保持必要不间断的联系,在不给孩子施压的情况下互相沟通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注意孩子的动态,把学校教育在家庭、社会进行延伸,确保孩子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主动健康的精神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家长及时反馈,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治结合。
  四、结语
  心理健康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口。学校、家庭、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关心,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培养其健全人格,引导其自我启发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693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