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创生文本,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水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5-02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它是学好语文的第一份材料。语文学习的空间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把文本视作“活的生命体”,“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有效地拓展文本。可以通过改换文本文体,填补文本留白,挖掘文本内涵等方式激活凝固的文字,创生出文本的生命活力,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而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一、在文体的改换中,展现文本魅力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对于古诗的教学大多语文教师在诵读与理解诗意上下工夫。其实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古诗描写的内容和诗人在诗中有意的留白进行创造性的整合,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改写成现代的散文,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蒹葭》时就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运用第一人称改写成一篇散文。改写是对文本的激活和再创造,是同学们智慧的凝聚。
  所以改换文体这一创造性练习能促进学生读透文本,读“活”文本,创造出文本的巨大活力和魅力。
  二、在情感的凝聚处补白,理解文本内涵
  一篇文本,总是有着很多“留白”和未定的点,使读者不可能一目了然地把握到文本的全部内涵。教师就是要善于利用课文“空白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能够凭借“留白”,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受形象,体会作品主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在情感的凝聚处引导学生补白,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例如《老王》: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是一个很值得咀嚼的细节,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我想给钱,老王单只说了句“我不是要钱”,很显然,这里正是老王木讷性格的表现。那么他到底是要什么呢?可见,他心中许多要说的话都潜藏在心底,不知怎么说、不知从哪里说起。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王的心境,模拟老王的口吻进行“心里话”的补白,有助于学生体会老王临终感恩的心情,体会“我”在与老王交往过程中情感付出的不对等性,进而为从深层次理解我“愧怍”的原因作铺垫。
  “留白”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补白”是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走进文本,巧用课文留白之处,与文本的对话,这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想像,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所以,补白可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文本焕发出无穷的生机活力。
  三、在时代的步伐里,拓展文本的外延
  文本是作者在特定背景、特定时代之下的智慧结晶。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已具有滞后性,不再完全准确。特别是关于介绍科技知识的文本,鉴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往往不能反映最新科技动态。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以下原则:不能苛求作者,但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发展文本,创生出文本的活力。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写于六十年代的优秀说明文。由于天气变化异常复杂,天有不测风云,看云识天气并非绝对可靠,有很大的局限性。时至今日,人们主要依靠什么来“指云报雨”呢?课文没有说明。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上互联网,翻阅《科学大众》和最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请教市气象台的工程师,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以此来了解气象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气象卫星的出现,开创了天气监测和预报的新纪元,人类将自古以来传统的“天有不测风云”改写成“天有可测风云”。通过以上探究摆脱了文本的束缚,发展了文本,催生出了文本的活力。
  四、在重点处挖掘,突破文本的难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知道,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学作品的精品。虽然理解作品的主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作品教学重点找准切入口,由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读起来就会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风筝》时,为了帮助学生把阅读的感受重点放在鲁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上,我是这样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解读人物,理解主题的:
  问题一:生活在同样的家庭中,为什么小兄弟喜欢“风筝”?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并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
  问题二:你们认为鲁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传统影响,这和鲁迅成年以后的伟大相比不矛盾吗?这是真实的鲁迅吗?年少时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王晓明著《鲁迅传》第一、二章的内容。再阅读“天塌了下来”这一部分,最后形成这样的认识:客观环境与命运的改变迫使作为长孙长子的鲁迅不能像同龄的我们一样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承担起家庭重任的他希望弟弟能够有出息。学生对成年以后两兄弟的看法归纳为: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
  教师讲解进一步明确,鲁迅不因小时候自己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的久远而宽恕自己,深沉诚挚的道歉正是鲁迅的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体现。而小兄弟作为中国当时的“大多数”,童年时正当的放风筝的行为被鲁迅如此的破坏掉了,他却能全然的忘记,也表明了被虐杀者的麻木,鲁迅对此是深深悲哀并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的。
  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也同样重要。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本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活”文本,切忌死抠文本使其成为“一潭死水”;要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把握文本,发掘文本,找准创生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创造出文本的生命活力,使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飞扬起来。
  那么就我们撑着“文本”这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12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