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亲子共读:给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向辉

  温暖的怀抱
  儿子十个月时,我买来了第一本《婴儿画报》,把里面的故事读给他听,他依偎在我怀中,随着我的手指看着那一幅幅鲜艳的、栩栩如生的图画。儿子有点茫然,有点好奇,抑或有点新鲜。我并不着急,每天只读这个故事给他听。我揽住儿子,不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小脸蛋。就这样一天天重复读着,我时而有表情地朗读,时而放慢节奏,时而加上夸张的动作,吸引他的注意力,逗他开心。大概半个月之后,他会随着故事的内容做出不同的、可爱的动作,如像小青蛙“扑通”跳入水中等。我欣喜不已,并证实了我的想法——他听得懂的,他喜欢着呢!我倍受鼓舞,便继续在每晚洗漱完毕后和他一起拥坐在床上,读书给他听。其间,我们订阅了好几本幼教类杂志。儿子听得津津有味,累了倒在我怀中撒娇:“妈妈的怀抱最温暖!”
  除了故事,儿子还和我一起诵读儿歌。从儿歌开始,着意呵护孩子的自然感觉,着意培养孩子的诵读兴趣。犹忆起月朗风清的夜晚,我给儿子读: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儿子爆笑,小手点着画面,听一段乐一回,仿佛有沉睡于心灵深处的原始快乐被唤醒、点燃。因这笑声的感染,全家人都围了上来,大家一起喜滋滋地放声高唱:小老鼠,一脸灰,打着灯笼找妹妹。一找找到地南头,碰见一窝猴。大猴在犁地,小猴翻跟头!
  “哎——真过瘾!”已经看了不知多少图画书的儿子,每次读儿歌,总是兴致勃勃。纯真的童趣,泥土的气息,还有无意识的“集体”记忆,一旦接触,极易被唤醒、点燃。而这种超越个体经历的深层记忆、深层情感已经根植于童心深处了。事实上,这种母子齐诵一直坚持至今。儿子上小学后背诵古诗、课文,我们仍然一起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语感,读出意味,从而熟读成诵。这种方法比儿子孤军奋战要快捷高效,而且不易遗忘。因为这是真正理解基础的背诵,不是机械识记,它来自内心深处。
  热情的鼓励
  儿子听的内容越来越多,知识慢慢丰富起来。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去接他,老师说:“今天我们讲动物冬眠的知识,这孩子懂得真多!别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冬眠,不知道冬眠的动物有哪些,他知道得最多。”儿子仰着小脸,一脸自豪。回到家,他拿出自己的书,一页一页翻着,有模有样地读着,或自问自答,自得其乐。
  孩子的想象力本来就很丰富,书中的语言又点燃了孩子无拘无束的激情,看到什么就顺口说点什么,让人忍俊不禁。飘雪时,我们在院中堆了一个雪人,儿子张口就来:“小雪人,真好笑!眼睛是黑豆,鼻子是蒜瓣,红红嘴巴辣椒变!”生日时,吃完蛋糕,儿子“意味深长”地说:“妈妈,我要日子过得像吃蛋糕一样快乐!”在地图上看到“内蒙古”,顺口就言:“内蒙古,皆辛苦,笨蛋就是小猪猪。”我笑:“儿子,你好可爱哟!”
  给孩子热情的鼓励,为他的生命注入持续不绝的动力,让孩子感觉生活多么美好!
  坚持的力量
  亲子共读需要立即行动,并坚持不懈。作为父母,不要想得太多,不必看得太远,只管播种,不问收获。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实际上,童心比我们更少污染。当你决心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孩子会以他的蓬勃、清新、柔软、温暖——反过来蓬勃你、清新你、柔软你、温暖你——从而提高你、丰盈你。而一路走来,你会发现天高云淡,风光无限。
  和孩子一起读,让我有幸读到了儿时不曾接触的奇妙读物,并陶醉其中。一起读《不一样的卡梅拉》,小鸡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回味,看得趴在床上咯咯直笑;一起读卜劳恩的《父与子》,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具有神奇的魔力,父子间的温情与幽默感染着我们;一起走进《格林童话》这个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童话乐园,枕着一只只精美绝伦的小宝盒安然入睡……精彩的故事蕴含了人生经验,也传达了人生智慧。
  和孩子一起读,让孩子懂得了爱与被爱,懂得了感恩。儿子十岁生日那天,他动情地拥抱着我:“妈妈,谢谢你十年前的早上生下了我……”晚上爷爷有事外出,儿子会嘱咐:“爷爷,你眼睛不好,走路要小心!”书让儿子通情达理,明辨是非。
  和孩子一起读,共同感受着书中的喜怒哀乐,使我们与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心贴得更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就书中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而不会出现孩子谈的话题因家长一无所知让孩子备感委屈的情况。孩子也在讨论中收获知识和快乐,从容成长。
  和孩子一起读,增长了我以前没有关注的或没有兴趣的知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提出各种问题,我有时耐心回答,有时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他积极思考。同时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果相持不下,可以一起查资料,寻找最准确的答案,使孩子心悦诚服;如果家长也不懂,就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妈妈也不懂,咱们一起解决。”孩子会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家长也在此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34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