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年来,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很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推动了生物教学改革,为新课改实施注入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文中对一些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案例进行剖析和反思。
  1 现代的教学手段不一定体现科学的教学模式
  【场景1】在高一年级的“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节新授课上,一些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流程时,经常先演示CAI复习细胞结构,提问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1)哪个阶段产生CO2;2)哪个阶段产生水;3)哪个阶段产生热量最多……然后利用表格请学生比较有氧呼吸3个阶段在场所、反应式、反应产物等各方面的不同,最后幻灯小结有氧呼吸过程、特点、意义。无氧呼吸也用相似的教法。
  【反思】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平常教学过程中甚至公开课教学中经常看到。虽然这堂课教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否先进呢?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是跟着电脑步步走,实际上是跟着教师的设计步步走,学生的一切行为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多媒体更多是作为帮助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和充当板书的作用,上课依然是讲解为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2 越生动、完美的课件不一定越能优化课堂
  【场景2】在高一年级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新授课时,导入新课是这样设置的: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的捕食,接着是影片播放运动场的精彩场面,特别是刘翔奥运镜头,配合歌声、诗词配乐、激动人心的场面和热裂的鼓掌声,之后介绍日本富士山湾的萤火鱿、台湾的萤火洞。学生津津有味地看了18分钟左右,才提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共用了14幅优美的动画、影片。
  【反思】目前CAI教学很受热捧,不少教师一哄而上。并且很多教师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影片、动画甚至三维动画等技术,一味追求新奇、刺激,以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味道,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别致,让学生大开了眼界,课堂气氛非常精彩,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在观看一场精彩录像,对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场景3】一些教师在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边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第一次分裂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边结合播放制作很漂亮的动画模拟同源染色体如何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又是如何分裂分离,动画模拟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形态的变化、行为变化、模拟DNA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一些教师在教学“DNA分子结构”时也是边了解DNA化学成分——一分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马上多媒体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图;讲解DNA的分子结构特点后,立刻展示二维甚至三维的DNA的双螺旋结构图形,特别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做得科学、准确。
  【反思】这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本身科学、精确、形象、美观,技术水平高。看起来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化微观抽象为直观形象,也活跃课堂的气氛。但是整个课堂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思维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曲线)模型、物理模型。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说粗暴地侵占学生的再创空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容易让学生对图像产生依赖而成思维的惰性,反而给课堂带来负面的影响。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这样的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很好,但对能力的培养确实不行。
  从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精彩的课件存在一些不足:1)可能导致主次不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2)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3)占用教师时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气力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制作上,放弃了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费尽苦心却适得其反。
  3 加大课堂容量不一定真能提高效率
  【场景4】这是一节高三复习专题课,内容为“有关细菌病毒的热点问题的复习”,课前先用多媒体抛出有关“非典”“禽流感”等相关信息八则,对这些信息没深入分析,只是说这些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关,接着复习细菌、病毒的结构、代谢类型、增殖方式等知识点。大大小小复习的知识点共21点,其中幻灯片用了30张左右,用来展示问题、回答问题、利用图表帮助分析问题、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反思】初看这节课,似乎很符合高三年级生物复习课特点,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提高课堂的容纳量,加快教学节奏,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先看对信息的处理上,本节只是一味地增大信息,在提供一些信息后,只让学生阅读完这些事例,简单说明都与细菌病毒有关,引入复习知识点,对信息没有评价、分析、思考。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很重要。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节课提供了不少信息,或者说罗列很多事例,时间用在看材料,学生只是停留在接受信息层面,谈不上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更没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4 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完全替代动手实验
  【场景5】高一年级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整个实验步骤、实验的现象。特别是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用多媒体准确形象体现细胞失水过程,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的动态过程,复原过程也是如此。整个过程比实际实验更清晰、完美。
  【反思】现代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学科实验中一些原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难以操作、难以观察的抽象的微观或危险的生命活动过程模拟出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然而,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模拟的实验如何真实、科学,都不能解决一切,更不能越俎代庖。
  1)只通过模拟的实验,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无法提高。
  2)模拟实验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如果亲自动手去操作,实验中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是激发学生去观察、分析、处理、探究的良好契机,是培养学生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生物课的趣味性,实验是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喜欢生物课的原因是因为生物可以经常做实验。如果用课件来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将大大减弱。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要让学生懂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以上这些都是多媒体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的原因所在。
  结合以上案例,为促进多媒体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但要努力提高自身课件制作和操作技术水平,更要努力促进多媒体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多媒体与教学、教师发展的关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前提,真正发挥多媒体现代性特点,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不要让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走形式。总之,生物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65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