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语义分析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芳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分析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论证词的多义是依靠人的心理认知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法生成的原理。
  关键词:认知 一词多义 原型 范畴隐喻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12-01
  词汇一词多义现象一向是中国学生英文词汇学习的难点。一词多义习得不充分是英语词汇深度习得不足的突出表现。认知语言学对语义的研究强调语义与人的认知的直接联系,也就是强调和人的生活与语境的变化,新的意义的不断产生。
  1 原型范畴理论和一词多义
  原型范畴理论是从维特根斯坦最初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和Berlin&Kay的对颜色词的研究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人类认知为基础的范畴化理论。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模糊的认识过程。范畴是由那些在我们看来多少是有些联系,并因此而被我们归成一类的事物或事件组成的,范畴可理解为相似事物的集合。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涉及到原型理论,原型一词最早由Rosch提出,他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的实例,它是一个范畴中特定的、具体的表象。大致来说,一个原型范畴就是以原型为中心,其他成员围绕原型成员组成的结构。范畴之间的各个成员依据其与原型共有属性的多少,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一个词在最初可能只有一个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就可能导致一个词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就可组成一个范畴。Langacker曾指出:一个典型的词项代表了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是仅有一义,而有多个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通过范畴化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网络。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一个词的义项可能会不断地增加。隐喻被视为词义延伸的一个主要方法,在这里隐喻从广义上理解就包括了转喻、明喻、谚语和讽喻等。
  2 隐喻与一词多义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仅看成一种起修饰作用的修辞手段,多见于文学作品中,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大,而自从Lac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人们开始改变了对隐喻的看法,不再把它单纯的当成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更多的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待它。Lackoff设想隐喻将喻源域的认知图投射到目标域(本体)上,从而使目标通过域源被置于空间物质的经验之中(胡壮麟,2004:72)。根据这个观点,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相对较为具体的事物或感觉之上。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人们对事物或感觉的认识多是从具体的事物范畴出发,然后才引申到抽象范畴。如我们是在了解了大白菜、卷心菜、莴苣等原型,才认识到蔬菜这个抽象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和思想越来越多,而创造的新词是有限的,这时就需要用旧词来承担新的意义。
  隐喻,因其可以使一种概念代替另一种概念,成为帮助人们通过已有相对具体概念来认识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成为词义引申的一个重要方法。
  3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知识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有些知识位于中心,有些知识处于边缘位置。位于中心的知识就是网络的原型,他们更易于被提起和记忆,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英语的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延伸义,基本词汇意义就是这个范畴的原型。一般说来,人们对范畴的习得是从范畴中心成员的认知开始的,随着对范畴认知的深化,人们对范畴成员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也都相应提高。
  从多义的来源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并不是与自然现象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人的生理机制使人有能将感、知觉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在形成基本范畴和意象图式的基础上,人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使人具有将物理空间(physical space)映射到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的能力,有将具体事物概念映射到相应的抽象概念结构的能力。多义词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借助隐喻和转喻来实现的。据Lakeoff& Johnson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 的词义是隐喻或源于隐喻。
  联系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分析中可以得出,词的各个义项组成一个词义范畴,这个词义范畴间的各个成员的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如"red"这类表示颜色的词就是以表示颜色本意为原型,然后以此为中心,一方面映射到其他同样具体直观的领域,引申出表示程度等词义;另一方面,又可从具体直观的领域投射到抽象的领域,引申出表示能力、心理现象等抽象概念。
  上述规律反映了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和事物的方式,人们在感知世界时,总是先从最直观具体的事物出发,然后逐渐扩展到对抽象现象和概念的认知。因此,一个词的多种意义的产生是有其认知理据,是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的。人们在面对多义词时,便可以在了解了一个词的原型意义的基础之上,按照人类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推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甚至可以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利用隐喻的手段,创造出新的词义。
  参考文献:
  [1]王寅.语义理论与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Beijing: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2006(3):2-5.
  [5]施丽华.From一词多义的认知语义分析[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1):1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84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