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出“对话”误区 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话教学以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实践语文教学,其能够很好地链接教师、学生和文本,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但对于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为对话而对话的倾向,本文就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实施存在的偏差,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去探讨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语文 对话教学 表现形式 偏差 策略
  
  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对话教学的新理念、新形态,简而言之,以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实践语文教学。
  一、对话教学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⒈教师与学生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而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应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应运而生。
  ⒉教师与文本对话。
  广义的对话,可以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
  ⒊学生与学生对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精彩绝伦与曼妙丰盈的语文世界。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或者主场地位。
  ⒋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在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感悟、理解文本,并再造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架和文本知识的耦合、磨合与对接。在对话过程中,学生从文本那里接受信息,同时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言说、非言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文本中的知识在对话过程中进入到学习者的心智结构中。
  ⒌学生与自我对话。
  对话最终的目的应该体现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它不仅仅包括知识和精神的获得,同时还包括人性的升华。语文教学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醒转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发现自己独特个性”。
  ⒍学生与生活对话
  对话教学的价值在于指导人类生活。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旨趣在于打破教育与生活相疏离的状况,它把语文教学的内容、手段和过程与学生的生活整合起来,如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表达生活中的美,鞭挞生活中的丑恶,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会话时使用适当的语言等等。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生活在对话教育中得到改善,并不断走向美好。
  二、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⒈独白式对话。对话之初,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样的“对话”实际上只是让学生“猜谜”而已。这是教师用“对话”之名行“独白”之实。
  ⒉问答式对话。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是典型的一问一答的“浅对话”,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⒊表演式对话。教学越来越有表演化的倾向。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在对话形式上不断变换花样:多媒体声色音像、戏剧小品、辩论会、实话实说、产品发布会、采访等。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学生和教师真实意图的缺席,从教学传播的角度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⒋预设式对话。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分析阅读文本,拟定对话思路,预设若干对话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以强制的方式请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一步步走向老师的结论。这种以预设的答案硬拽学生入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是教师独霸式的对话。
  ⒌浮空式的对话。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是教学中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对话的展开要充分尊重文本,突出文本的本体性,在此基础上再展开与作者、“世界”、自我、他人的对话。如果一味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争辩,这种漠视文本的存在,失去了文本根基,想当然“随意”地对话,也就失去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效果。
  三、构建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的策略。
  ⒈培养对话的主体意识,激发兴趣。
  对话意识就是要把自我显露给他人,并通过与他人,一个与己不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自我才得以保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与教师讨论、与同学分享的主体意识,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话不应只是话语形式上的对答,而应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沟通和彼此的接纳。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
  ⒉重视文本的基础地位,倾心对话。
  教师首先要重视文本在对话中的基础性地位。学生的阅读感受、所发生的联想都是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与文本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漠视文本,那么对话就天马行空。其次,要重视文本意义的开发与生成。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先在的、确立的,文本的意义应具有发展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补充或修正内容;文本的意义还应具有多义性,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文本是一个阅读的起点,不是阅读的终点,要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再次要实现在文化的高度与文本对话,对话的立足点要高,要站在透过文本解读作者精神境界的高度,并坚持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原则,探寻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⒊精心设计对话的主题,激活思维。
  话题是展开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好的话题往往决定着对话的广度和深度。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对话教学中设置的话题应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课堂支撑力,对话得以深入展开,形成稳定的教学板块;二是思维激发力。以情趣或者挑战性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三是文本穿透力,与文本的内涵紧密相关,具有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方向性。对话可以教师主导、可以学生主导、更可以师生共商,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使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对话教学的效果
  ⒋搭建平等的对话平台,共享双赢。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之间一种平等的、亲和的、互动的、共享的双赢乃至多赢的格局在建构。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师不再是金口玉言的“师皇”,而是平等对话的首席;不再是绝对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平等对话的精神领袖。对话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彼此敞开心扉,真诚肯定对方、赏识对方、悦纳对方。彼此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丰富多彩的生活意义与曼妙丰盈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09).
  [4]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
  [5]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教学月刊,2004.
  [6]季伟.是什么阻碍了教育的对话[J].江西教育,2005.
  [7]步根海.发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J].语文学习,2009(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17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