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化学教学规范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很多教师灵活的教,很多学生也创造性的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培养和提高。但是,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一些化学教师自身的不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导致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示范和教育,这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学生手中有两本书,一本是教科书,另一本是教师的言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规范,势必将严重阻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
  1. 高中化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规范教学现象
  1.1 表述不规范。例如,在高一上”物质的量“时:有些教师将”物质的量“与”摩尔“相混淆,在课堂上随意处理。“水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被说成“水的摩尔数是1摩尔”,看似是不经意的口误,但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物质的量”与“摩尔”的理解偏差,给以后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方面知识埋下隐患。教师上课要规范教学语言,这将促进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1.2 板书不规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些教师把板书当作了多媒体的附属品,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不注意规范性。事实上化学中的一些特定术语或符号,学生最初是模仿教师的板书,进而反复演练,形成定式的。如果教师上课时板书不规范将直接导致学生模仿时的错误,在未来纠正将十分困难。例如: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一些老师只书写碳架结构,不添加氢原子,以为这样能更清晰、明了,殊不知这样的写法,学生也许掌握了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但却丧失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导致在卷面书写时经常漏氢,即使想到补氢,也因为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而常常错写氢原子,这种现象在每年高考中都很普遍。如果教师每次写完碳架结构后,再和学生一起把氢原子添加正确,那么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不大会犯多写或少写氢原子的错误。
  1.3 实验只看不做。记得有次一位年轻老师上“氯气”公开课,在分析“氯水的成分”时,并没有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而是很娴熟的用电脑软件进行“操作”:拖动鼠标到盛装氯水的试剂瓶里,点击胶头滴管,移到盛有紫色石蕊的锥形瓶里面滴加氯水,再拖动鼠标将氯水滴加到盛硝酸银溶液的锥形瓶里等,其实这里至少就有三处不规范:①根据实验室节省药品的原则,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等试剂应该放在试管中,而不是锥形瓶中②滴管在滴加液体时,一般不能伸到管口以下③同一胶头滴管不能吸了这种试剂后又去吸那种试剂,所以这个“演示实验”看上去操作很流畅,现象也很明显。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对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起到了误导作用,对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的掌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学生只有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才能产生实验体验,形成实验技能并利用实验情境来激发创新思维。“纸上实验”或“电脑实验”,是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要求的。
  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规范有效性呢?
  2. 实行规范教学,实现课堂高效
  2.1 细心教学,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坚持严谨治学,在教学过程中规范使用化学语言或符号、规范板书,在教学常规中使用规范动作,让学生从我们的教学中学习到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研究所需的正确的科研态度。例如:铝热反应前先做好桌面的保护或演示如氯气等有毒气体的性质实验后将多余气体及时用碱液吸收等,虽是都是小事,但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2 保持“进取心”,与时俱进。“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昨天的好老师,未必就是今天的好老师,好教师的标准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就时时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教学环境中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精雕细刻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在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有着全新的生活理念、价值理念的新一代学生的教学需求。
  2.3 强化“责任心”,重返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化学实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强化责任心,重返实验室,精心准备演示实验,力求做到熟练、准确和规范,同时对于无高难度的演示实验,可让学生分组演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改变现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师课堂“讲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的现象,让学生由过去的“玩”实验真正转化为研究实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经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熏陶,享受学习的快乐。
  3. 反思 新课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不断提高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视,推广规范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学生在非智力因素失分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19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