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静 杨帆

  摘要:通过对高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及其创业项目进行调查得出:创业群体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大二年级的创业人数较多,社科、人文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创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启动资金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创业次数与创业成功次数都较少。创业次数、创业时间与创业成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是影响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以创业形式实现就业,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办有关创业的课程,培养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并提供在校生创业项目的实践机会【1】。然而,与大学生“创业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实。据最新公布调查,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只有4%的成功率,而全国范围的成功率仅1%。在大学生创业成败的背后,既有创业能力的彰显和错位,又有创业平台的支撑和不足,还有创业政策的激励和缺失。本次调查针对高校创业的大学生展开,目的是了解正在创业中的大学生群体有何特点,哪些因素对创业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共发出1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份,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一、对创业大学生群体的分析
  (一)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根据调查,创业大学生中男女的性别比例为48:52,基本平衡,女生还稍微多点。
  一般认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使很多女性的理想角色定位是贤妻良母,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但在高校中,大学生创业的男女比例正在逐步趋向平衡。另外,数据也可能从侧面反映女大学生找工作相对较难的现状,通过自主创业也是实现就业的可选途径之一。
  (二)大二学生占创业人数一半以上
  在被调查的创业大学生中,大一学生占3%,大二学生占53%,大三学生占16%,大四学生占10%,其它(已毕业离校学生)占18%。从结果看,有一半以上创业者为大二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大多刚刚结束高考进入高校,正处于对高校的熟悉阶段,还不敢贸然创业。大三、大四学生则更多的忙于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其他机会使得精力分散,也无暇顾及自主创业。而大二学生则相对处于一个宽松档期,既有较多时间又有较强意愿来进行创业实践锻炼。
  (三)社科专业学生更倾向创业
  被调查的90名创业大学生的专业类别覆盖理工、人文、社科、信息、医学、其他六类。其中39人为社科类专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43.33%;22人为人文类专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24.44%;14人为理工类专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5.56%;剩余的少数创业者来自信息、医学和其他类专业。显然社会科学类的学生较具有创业意识并身体力行,他们所学的经济管理方面知识,使得他们对经济活动、商业机会存在敏感性。人文类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具有优势,也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具备创业意识并敢于创业。但是除社科、人文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实践方面相对薄弱。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描述
  (一)启动资金较低,创业持续时间短
  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大多集中在1万以下,启动资金普遍较低。从启动资金的统计结果看,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共有82个创业大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91%。大学生创业平均时间为13个月,取中位数的创业时间为12个月。被调查的创业者中,有十个人的创业时间是24个月。就最大值为60个月和最小值为0.5个月来看,创业大学生最短半个月就结束创业,最多坚持五年的创业时间。大学生创业持续的时间大多不长,一般在两年以内。很多人的创业在刚刚起步阶段就夭折了,能够把创业保持下去的人并不多。
  (二)创业次数与创业成功次数都较少
  从创业次数和创业成功次数的平均值来看,创业次数平均为1.44次,而创业成功的次数平均为0.66次。说明大学生创业次数普遍较少,而创业成功的次数就更少。创业次数与成功次数均呈现右偏分布特点。创业成功次数在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被调查者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达到56%。这个比例似乎含有虚高的成分。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统计调查中将创业初期取得的阶段性成功也包括进创业成功范畴,其实成功是否可持续还有待时间检验。
  
  三、影响创业成败的因素分析
  (一)创业次数
  以创业次数为解释变量,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若没有进行创业,则创业成功无从谈起,因此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458x。判定系数为0.610,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次数所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61%。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创业次数对创业成功次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每进行一次创业,平均能成功0.458次。45.8%的成功概率比现实的情况要高很多,这可能是因为模型中只有一个解释变量造成,而实际中影响成功次数的因素应该有多个。
  (二)创业时间
  以创业时间为解释变量,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若没有时间进行创业,则创业成功无从谈起,因此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04x。判定系数为0.486,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时间所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48.6%。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创业时间对创业成功次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创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创业成功次数平均增加0.04次。
  若解释变量同时取创业次数x1、创业时间x2,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363x1+0.012x2。判定系数为0.625,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次数与创业时间共同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62.5%。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进一步对x1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线性关系显著,在创业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每进行一次创业,平均能成功0.363次,此结果相比只考虑创业次数一个解释变量的情况要更小。对x2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65,线性关系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在创业次数不变的条件下,创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创业成功次数平均增加0.012次。
  (三)启动资金
  以启动资金为解释变量,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若创业没有启动资金,则创业成功无从谈起,因此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7.265E-7x。判定系数为0.053,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启动资金所解释的比例达到5.3%。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28,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启动资金对创业成功次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若解释变量同时取创业次数x1、创业时间x2、启动资金x3,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y,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356x1+0.016x2-4.230E-7x3。判定系数为0.638,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次数、创业时间和启动资金共同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63.8%。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进一步对x1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线性关系显著,在创业时间、启动资金不变的条件下,每进行一次创业,平均能成功0.356次,此结果相比只考虑创业次数、创业时间两个解释变量的情况更小。对x2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17,在5%显著性水平下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在创业次数、启动资金不变的条件下,创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创业成功次数平均增加0.016次。对x3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75,线性关系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但注意到启动资金与创业成功次数是反向变化。若显著性水平设为5%,则结论是启动资金对创业成功次数无显著线性关系。统计结果反映出启动资金对创业成败影响不明显,启动资金大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可能反而面临更多投资不能回收的风险。
  (四)创业主体特征
  将被调查创业大学生的性别分为男、女两类,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其他(已毕业离校)五类,专业类别分为理工、人文、社科、信息、医学、其他六类。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创业者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是否对创业成败有影响。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创业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交互性作用,都不构成对创业成功次数的显著影响。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创业大学生群体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大二年级的创业人数较多,社科、人文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创业的特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启动资金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创业次数与创业成功次数都较少,显示出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实验性目的,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弥补创业经验的不足。回归分析显示,创业次数、创业时间与创业成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是影响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要提高成功概率,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发展初期也需要政府对尚处于弱小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待其具有自生能力后健康发展。
  
  注:本次调查由杭州市商务信息分析重点实验室资助,同时感谢以下参与调查的同学:戴梦娇、边亚娣、包睿、吴旻玥、陈雨薇、吴雯斐、王菲、王韦晓。
  
  参考文献: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杨惠.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8,(10).
  [3]孙秀丽,夏春雨.解析大学生校园创业与社会创业的错位与对接[J].高教探索,2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33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