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来生物入侵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其主要危害有五个方面:
  第一、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紫茎泽兰,原产南美洲,侵入云南省的南部,现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云南北部蔓延,生长特别快,它阻碍交通,堵塞水渠,影响很大目前,紫茎泽兰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向北蔓延,四川南部的凉山也深受其害。10多年的时间里,这种经过东南亚传来的有毒野草,长满了山坡,草场和农田,不仅树木和农作物无法生长,还使十几个县的50多万亩草场被侵占,由于它的毒素会导致牛马得气喘病,所以侵入地区的畜牧业这些年损失惨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到今天,人们仍然对紫茎泽兰无可奈何。越想清除它,它长得越旺盛,因为它的种子又多又小,散落范围大,夹杂在人的脚底就能很到处传播。
  第二、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生物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极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比如,水葫芦也叫水浮莲、水凤仙、水荷花等,学名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原产南美,现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大约于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虽然科学家研究发现对水葫芦营专一寄生的象甲能抑制水葫芦的生长,但是目前还不敢轻易引进放养,怕象甲会带来新的灾害。
  第三,生物入侵导致生态害灾频繁爆发
  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公顷;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据保守估计,我国主要外来物种造成的农林业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574亿元。
  第四,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比如,豚草、三裂叶豚草现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据专家介绍,世界上3000多种抗生素都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我国的大量生物制药的原料也都取材于西南省区茂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从基因和物种的多样性上都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意义。
  第五、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现象出现在了大自然中,就会给原本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震动。许多本土的动植物无法和外来物种竞争,数量锐减。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同样存在。比如说我们以前统计过,像紫茎泽兰、豚草、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1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们国家造成的损失就达570多亿元。
  面对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早就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即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保护措施。1987年公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是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他提出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一般性对策。第二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第四年度(2000)工作报告中给出以下建议:
  1、高度重视入侵种问题,召集农业害虫、人类健康、渔业、林业、旅游业、交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专家来共同研究该问题。
  2、修订国内立法,确保与所有相关的国际公约和项目保持一致。例如立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和邻近地区种植外来种;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证明引入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是安全的,并仅进入到经证明当地物种没有相同作用的地方。
  3、在水土流失控制过程中强调使用当地种,所有植树造林项目都必须使用当地种,而非引进的外来种。
  4、应当制定新项目,可与全球入侵种项目( G ISP)合作,以提高国家和省份处理这一问题的能力,包括公众教育、有效的植物病害控制、生态系统监测和风险评估等。
  5、加强科研的投入,尽快找出外来生物入侵爆发的机理,提高对外来种入侵爆发的预测能力。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应当主动去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客观规律,才不至于面对入侵无所适从,穷于应付。当然,科学研究不能做独行客,还应该配合教育部门,让全社会都知道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成千上万的野生动植物免受灭顶之灾。仅去年我国就开展95次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的专项行动,查处案件近2.9万起,取缔非法经营单位1758家,有力地打击了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盗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我国采取的积极措施初步遏制了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的趋势,野生生物资源已呈上升态势。如,“植物活化石”银杉最初不到3000株,在建立了4处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后,现在仅湖南就有3万株。水杉在1984年发现时仅有1株,经广泛培育引种,水杉已成为中国的城市行道树种。
  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工程也初见成效。到2000年,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保持在1000多只,生存环境继续得到良好改善;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增加到248只,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扬子鳄的人工饲养数量接近1万条;遗鸥种群数量已由1990年的2000只增加到目前的1万多只;难得一见的老虎也不时在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现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17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