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亓传伟 王灵莉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即就业与招生困难、实践教学薄弱,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认为应该建立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文章探讨了实现该模式的具体举措:“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课程教材的合作;师资授课的合作;认证考试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亓传伟(1970- ),男,山东梁山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王灵莉(1975-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81-02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与招生困难。就业困难是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主要和最突出的问题。随着十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困扰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有100万的各级毕业生无法就业。IT行业是个残酷的行业,IT行业是精英云集的行业。IT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这个行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这个行业的就业很有特点,那就是新人很艰难,有了2~3年的行业经验,就会变得较为容易。伴随着就业困难的是招生困难。生源的逐步减少,在客观上加剧了高校间招生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就业和招生是联动的,就业是出口,招生是入口,出口不畅必然影响入口。目前学生选择专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就业,如果不能高质量就业,甚至难以就业,学生是不会报考该专业的。招不来生,就谈不上办学,更谈不上发展。
  2.实践教学薄弱。实践教学薄弱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另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特性就是职业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企业实战环境等因素,实践教学大都开展得不够好。实践教学中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实训,尤其是毕业(就业)实训,而这往往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高职院校采用“2+1”模式或“2+0.5”模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高职教育模式。其中“2”指的是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或“0.5”是指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进行毕业(就业)实训。实训的方式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介绍实训单位与学生自己联系相结合。校内实训由于实训条件不足和不具备与企业接轨的仿真环境,实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校外实训由于缺乏经费,很难将学生送往好的IT企业进行岗位实战训练,此外由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对于自己联系实训单位的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有些学生甚至放任自流,所以很难达到实训效果。
  (二)问题分析
  就业与招生困难和实践教学薄弱的深层次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理解不够。职业教育的特性就是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工作经验的岗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职业教育在有些国家称为合作教育,即校企合作教育。
  造成上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严重脱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为生产第一线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因为企业是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能够为企业创造较高的价值,才能被企业接纳。目前的问题是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而企业有大量的岗位需求,但是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是因为没有企业的参与,学校是无法真正了解企业需求的,因此必须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与学校一起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在合作中各取所需,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立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甚至是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习与岗位的对接、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对接,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接轨,杜绝“产学脱节”现象。
  这里说的校企合作是指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是真正意义上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而实现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校企合作目标和良性循环机制。为了避免校企合作表面化,挂牌了事,流于形式; 为了进行长效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可以建立校企联盟。校企联盟本着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原则。校企联盟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问题,有利于共享资源,发挥规模培养人才的效益,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没有企业的参与,学校是不可能单方面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学校必须系统跟踪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进行系统的调研工作,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教学项目,这样对人才的岗位技能定位愈来愈精准,学生所学的课程和项目才能更贴近企业实际,才能学以致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一种与企业深度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与方案,为企业进行专门化培养。这样,学校的培养目标要与企业用人标准高度一致,学生能够达到就业级德才标准,实现高质就业。培养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具体,不能只是大方向,要明确到哪就业。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数量、教学方式等,都由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市场需要自主确定,并据以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保证人才适销对路。比如订单数大于40人即可设专业。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之后,就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从入学教育、教学中的部分实践课程,到毕业前的就业教育,企业分别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并承担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66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