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稳步向前推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有今天教育这样的受重视程度。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尽管我们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教育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德育工作现状如何?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在谈及学校教育问题时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说21世纪的教育有什么值得担心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德育。从20世纪以来,世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类的道德却在不断地滑坡,而且似乎至今还没有找到遏制的办法。”吕老的看法并非危言耸听,当今的社会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泛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屡屡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今德育工作堪忧的现状?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我们的德育工作脱离了“人”,脱离了人的生活。
  什么是德育?就是对人思想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个体,也是一种道德和智慧的思想,更是一种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我们的德育工作,其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有人性,要以人为本。把握住了这一点,就能把人的灵性和潜能挖掘出来。但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马克思说:“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也是与生活一体的。人的德育过程,也就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生活无处不在。我们也一直强调“生活就是德育。”然而,我们的德育实践,却一直有意无意间把德育从学生的生活中脱离开来。
  首先,德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它具有“三化”特性(学校化、社会化、家庭化)。
  不仅学校要搞好它,而且家庭和社会也应当对它特别重视。学校、社会、家庭应该是一个环形的德育工作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德育工作往往是单一的、直线形的学校化工作。一谈起德育,整个社会想到的往往只是学校,因而逐渐形成了社会、家庭教育的真空。这里面,固然有社会现实客观的因素(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特定时期,社会重视经济效益,弱化精神文明建设),但没能有效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的环形德育工作网络,也有我们主观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被我们单方面尘封在了校园的高墙之内,我们缺乏与社会、家庭的有效沟通、宣传。比如,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大量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也许只是知道换一种不同的教材而己。我们的家访、家长会也往往流于形式。再加上有些学校、教师在各种利益关系驱动下,严重损害学校教育形象:体罚学生、强行家教,有人甚至公然拍卖学生座位……有这一切,也就不难怪有不少家长把家长会、家访曲解为告状和收费了,自然也就弄得家长怕、学生怕,教师自己也尴尬。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联系和互补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结果,教育就成为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学校的德育内容,得不到社会家庭的巩固、补充,学生也就无法抵挡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冲击。
  其次,我们校园教育自身也存在问题。
  学校,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学校生活同社会生活一样,同样具有因素的不确定性。一直以来,我们都特别强调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要求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德育情境去感染、熏陶学生的情操,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去研究、去探索——研究德育情境的创设,探索文本对话的模式……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课堂四十分钟,可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忽略了学生四十分钟以外的学校生活,以致形成了课堂认认真真教,课后彻彻底底放的现象;我们忽略了文本从生活中来,本身反映的也是生活,文本与生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生活不仅要成为课堂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成为课堂的外延。德育,科学的意义上讲,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过程。无数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不能像知识和技能那样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只能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生活间接的教给学生,这就是所谓间接道德教育。而我们许多教师恰恰就把德育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如何做人,如何明辨是非……竭力试图通过课堂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事实上,道理根本不可能是靠教出来的。试想,人类几千年漫长摸索才形成的人之真理,靠四十分钟就能教明白?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还记得——大学生泼熊的故事,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残忍地把硫酸泼向国家保护动物狗熊,我们不能忘记——大学生视频一定打猫狗兔现象,我们更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挥向自己同学的屠刀。马加爵之流能走入大学的殿堂,应该说,在课堂上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又懂得了什么?可见,课堂四十分钟,不管教给学生多少的道理,就算学生把每一条、每一个字都刻在脑子里,真理依然离他们遥远。没有了对课后生活的延伸,课堂德育就只能仅仅停留在“教理”的层面,课后导航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材文本的德育张力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也就嗄然而止。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关注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不容懈怠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把德育从单一学校化中拓展开来,真正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的社会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的生活在这良性的环形教育之上,关注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切实树立起点滴积累的学校德育观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29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