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存状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天健

  假期和父母出去参加聚会,坐在我左边的是一位美国姑娘,比我大不了几岁,却似乎比我成熟了许多。
  我们聊了很多,从父母、学校、教育到电影、美食、歌手等等。身为加州人,阳光海滩般的性格是掩饰不住的,开朗、可爱还有活泼。但是,当听到我对未来的规划是那么详细时,她还着实吃了一惊。
  “But today is not only for tomorrow.”她轻轻说道。
  “但是今天不只是为明天而服务。”我喃喃地重复着,思绪飘回到童年。
  我们的生活,太像计划经济了,僵硬而乏味。父母按照成人社会的标准为我们画好路线图,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人生的第一个20年纯粹是在为后60年服务。
  比如练琴。琴凳上的10年啊,这是投入;良好的音乐素养,这是产出。算来算去,投入和产出相比还划得来。但我时常含着泪水对妈妈说:“即使是划得来,但是你知道吗,我永远永远地失去了一个灿烂的童年。”
  小时候,钢琴摆在窗口,小朋友们总是在楼下向我挥手说:“下来踢球吧,下来踢球吧……”妈妈也总是抢先一步推开窗子替我答道:“不了,他还要练琴呢!”每每这个时候,复杂的音符之间,就会充盈着我的汗水与泪水。而童年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有天黑也不回家的捉迷藏,应该是有昆虫袋中闪光的萤火虫……
  卢梭说:“成长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确实,成长于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生命的幸福。生活好比一列火车,不只是“小升初”“中考”“高考”这样的站牌才有意义。其实,车窗外沿途的风景也很有意思。而且,我越发真切地感觉到:对于我们的童年来说,“有意思”有时候比“有意义”更有生气。
  坐在火车上,现实的我们是这样的:虽然已经知道下面好几站是怎样的,可是仍在不断地提速提速再提速,全然漠视窗外金粉一般细密的阳光。这便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可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当我们试图向车窗外眺望时,总被强行地把头拧过来,朝前方看呢?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失神,可是食物的香气把我的思绪又勾回到餐桌上。是牛排,八分熟。
  “我每天都吃牛排,可是每次我都很享受。”她放下刀叉认真地说,“相比于牛排本身,我更享受妈妈给我做的过程,那是爱啊!”
  这是一个18年前被领养到美国的中国孤儿给我上的生动一课。
  点 评:
  本文的过人之处在于眼光的犀利。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对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石破天惊地提出了“对于我们的童年来说,‘有意思’有时候比‘有意义’更有生气”的独到见解。而这一见解的提出,丝毫不见“强为”之势,而是有感而发,由兴而生,信马由缰,收放自如,不乏大家洒脱气派。
  (指导老师:姜有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29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