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对话引领有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有的课堂对话,教师围绕某一提问拼命 "启发"少数优秀生,引导优秀生回答教者预设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程度的学生被"遗忘",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只能从教师意识、教参和标准答案中按部就班,不能真正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很有必要。我从"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多渠道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对话契机,维系对话实效"三方面途径,来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有效对话引领有效课堂
  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方式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并非所有对话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的课堂对话,教师围绕某一提问拼命 "启发"少数优秀生,引导优秀生回答教者预设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程度的学生被"遗忘",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只能从教师意识、教参和标准答案中按部就班,不能真正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我谈几点体会和策略: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
  对话时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流,每一个参与对话的人都有享有发言权、评判权。课堂中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学生",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既要欢迎举手的学生,又要鼓励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和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出来,并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
  二、多渠道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综合的对话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创设不同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巧设悬念,引发学生走进文本对话
  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引起寻根溯源的探索欲望。如,讲《黔之驴》,当教师讲到"一个动物死了,但它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柳宗元决定把它的故事写出来,警戒世人"时,好奇心驱使学生产生了"这动物是什么?它是怎么死的?""它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因何会死?""动物死了与人有何关系,为何要写它来警戒世人"等探究问题。可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探索欲望,把课文巧妙地创设一些富于悬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2、巧妙"引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的学习前经验是相对稳定的,思维也是相对均衡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发问,必须巧妙"引爆",打破已有的稳定和均衡,使之迷惘,甚至困惑,进而产生发问动机。如一位教师教《孔乙己》一文时,在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认知与教师的问题间产生矛盾冲突,激发争辩意识,激起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思想、情感等心灵的沟通与交融,进一步对话。
  3、巧联体验,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繁琐地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学生倒是很难领会,难于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其中的原因是学生不能把文本与生活体念联系起来。教师如把课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进行表演,把课文的做法让学生去实际操作,把课文联系学生的阅历开口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好。可见,课堂中教师能善于抓住不同学生的各种天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念融入对教材的感悟和再创造,引发对话。
  三、把握对话契机,维系对话实效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形式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维系对话的实效,让阅读课堂通过"对话"来展现学生的个性精彩。
  1、扣疑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度
  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有学生提出疑问:假如大家碰到歹徒作恶,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把他扭送到公安局、送他上法庭。"我就问:"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并告他一状?"经过学生与同桌、邻桌、小组探究后,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鬼推磨,老百姓真是欲告无门啊!这种问题正是对教材的加深和加宽,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而这种想象力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2、分层引导,开掘对话的深度
  学生解读文本因生活、阅历、知识的局限,有时学生阅读对话中的表达肯定与文本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的感悟由浅入深的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开掘对话的深度。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3、珍视个性,提升对话的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不同,存在着鲜明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对课文的词句有不同的体验,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个性得到发展,推动有效对话的不断深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58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