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书写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在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学生既认识所学的生字,又能将要求会写的字端正、整洁、规范的书写出来,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好地完成作业,而且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大有益处。但是,现在学生书写汉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字迹潦草、东倒西歪、书写姿势不正确等等,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视。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我所教过的学生的书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寥寥无几。其实写字也是一门艺术,练习写字更重要。在写字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意识,更可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一、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对形近的字容易认错、写错。有时两个字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天”和“夫”,“田”和“由”等,这些字孩子往往容易写错,以至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其实这是孩子观察能力较差的具体表现。孩子没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察觉其字间的细致差别。观察力差的孩子在写字练习中无法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往往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观察不够全面。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写字教学中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没有书写练习的写字教学是纸上谈兵。教师讲的知识、技能,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够理解和记忆。思维训练也是必须在书写训练的尝试实践中进行,因此,在书写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勤于练习,检查和自查具体知识点的练习情况,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学生有困难要多给予鼓励,让其坚持多练。而且,鼓励学生坚持练习书法作品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欣赏美、想象美。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很多,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其中象形字、指事字多为合体字。前者是一种直观、形象、简洁的美。如日、月、火等;后者是对称与不对称的美。如村、岸等。它们的间架结构有上下、左右、半包围,全包围结构等。写字时还要注意布局合理:如左窄右宽、上小下大或下小上大等。一些字作为偏旁时还要注意笔画的变化。如“好”字中的“女”字的横与独体字“女”中的横的变化。这些结构到笔画的变化,都是为了让我们看上去汉字的整体性强、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让学生从写字中领悟汉字的造字美,感受汉字规范的美,欣赏组合变化的美。在这种写字过程中欣赏美的教育可以“悄无声息”地影响学生,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另外学生在书写时,我们应特别注意让学生知道上面总结出来的写字要领,学生就能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同时学生在书写时,老师可以配放优美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古韵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观察、比较、展评中欣赏美,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能力。
  在写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展评的方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欣赏美、鉴赏美,形成自制能力。观察和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鉴赏,分析出好和坏来,锻炼自己的欣赏、鉴赏能力;展评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书写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明确什么样是美的、是好的,心中有一把标准的尺度,这样可以继续写下去、练下去;展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继续努力进步。这些看似简单,但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在不经意中形成。
  3、让学生自己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是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如在学习练写“燕”字时,我先让学生想想燕子的外形,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觉得这个“燕”字每一部分像什么。这样就会有一只活灵活现的燕子便出现在学生眼前。这个复杂的字就被学生轻易地记住了。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启蒙教育阶段,受到一种美的教育。
  四、在写字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学生写字之前要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拳、一寸、一尺”,时时提醒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的示范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教给孩子规规矩矩做事,渗透踏踏实实做人的理念;写字如做人。有人这样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写字也要有这种思维,才能在练习中不断进步。
  以上只能说是自己在近三十年中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培养学生书写意识和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还需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渐渐完善。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的坚持下去,我们的写字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60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