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教师职业素养的新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改下的中国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有了质的飞跃,现代教育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推动了教育的一场大变革。首先表现在课程上的一场革新——这就是新课改。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改变课本内容,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肩负着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教师。
  一 、教学理念的提升
  新课改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把教育的目光转向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也已不是传统的把知识机械式的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眼高手低,毫无能动性的“机器”,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新课改下新型教师已不再是“蜡烛”“春蚕”或“工程师”,而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劳动的“引路人”,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在现实教育中服务于学生,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在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的提升。
  二、教学主体的转变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体悟知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浇灌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的场景中愉快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自己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发掘课本知识,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自己在教学中才能够融入学生之中,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构建一种“学友”式的新型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使课堂从传统的“制造型课堂”变为“创造型课堂”,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真真的激活课堂,“拥有”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成长。
  三、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下教材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又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而传统课程紧扣知识,知识面比较窄,教材内容较为死板,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只是机械化的知识传授,这就使得教师的知识老化,涉及的知识面不广,具体的教学实践较为死板。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对课本知识缺乏热情,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势在必行。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蓄养自己的学术功底,培育自己的思想之根,用渊博的知识熏陶学生,用知识和精神统一的人格素养来教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授课程,知识要回归到社会生活实际,让课本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活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达到学生全面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灵魂是爱,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也要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为学生明天的成长铺就成功的道路,教育家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显得尤为必要。
  新时代的条件下课堂的主体已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因此,教师给学生的爱不仅仅局限在平时的生活中,更主要的是要立足于课堂。在课堂上有一些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动手,自我思考的的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要时刻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十足的鼓励和信任,要时时尊重学生的尊严,以心灵呼唤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以自己的师德感染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自己主动地融入讨论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最大可能的发掘自己的潜能。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不合实际,和课文知识完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教师要用完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要相信学生,合理的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师德感化学生,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需要有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勇于积累,勇于创新,在不断探索中丰富和完善自己,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08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