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食家苏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莲蓬

  苏轼东漂西泊,南羁北宦,所到之处皆入乡随俗,能很快适应并喜好当地饮食。孙奕所撰《示儿编》即载,苏轼在常州大胆品尝有毒的河豚,竟发出“也值得一死”的感叹。他既食蔬菜、水果等素食,又吃鱼、肉等荤食,还赋诗著文,将饮食生活中的各种美馔佳肴、茶酒及食物原料等摄入其作品,故其饮食题材作品中凡园中嘉蔬、山野奇珍、河鲜家禽、海产野兽、日常菜肴、水果点心及药膳食品等莫不备具。
  遍检苏轼诗文集,我们发现以食品为题的作品比比皆是,如《食雉》《豆粥》《猪肉颂》《戏作鱼一绝》《黍麦说》等。苏轼所食菜谱丰富多样,五花八门,其中既有山珍海味,又不乏民间流传的风味土菜。众多的食品,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题材,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宋诗题材日趋生活化、细密化的特征。
  苏轼乃儒雅文生,其饮食有度,并非无节制地豪饮暴食,其《东坡志林》卷一即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苏轼与人交往,难免相互宴请。他订立条约,自己吃饭,一杯酒,一个荤菜,请人吃饭不超过三个荤菜;别人宴请他,也不准超过三个荤菜。这样既可“养福”“养胃”,又可“养财”。其《节饮食说》曰:“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招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他在《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诗中教育三子要以节约为本,生活艰难,无负百姓。《菜羹赋并叙》则谓“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苏轼喜欢亲自耕种,所撰《撷菜并引》谓“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饫”,“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由此可见,相比鱼肉荤腥,苏轼更注重粗茶淡饭。
  宋代文人人情味颇浓,经常互赠酒、茶、鱼、肉、蔬菜等饮品、食品,并写入诗中。苏轼交游广泛,友朋多以食品、饮品相赠,他则以诗回赠,如《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杜介送鱼》《丁公默送蝤蛑》等。苏轼为人廉洁、节俭,他的食品虽慷慨赠送友朋,但却不送达官显要,其《鳆鱼行》所谓“苞苴未肯钻华屋”,即不愿奉献给权贵的意思。从他的《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闻钱道士与越守穆父饮酒送二壶》《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及《寄周安孺茶》等作品来看,所赠对象皆为文坛、画坛一般故交及过从较多的方外之友。其中《寄周安孺茶》凡六百字,为苏集中最长的诗之一,纪昀评为“此东坡第一长篇”。
  苏轼饮食的目的除了养身、养形外,还为了艺术创作。作为一代文化名人,苏轼于饮食没有停留在色、香、味上,而是将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提升到酸咸之外的文化境界,融美味、美感、美文于一炉,一食一馔间聚万物之美。其《於潜僧绿筠轩》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若要不俗又不瘦,还是天天笋焖肉。”可见在苏轼看来,精神享受远比物质需求要重要得多。
  精美的饮食既提高了苏轼的生活品味,又激发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使其在饮食后所作之书、画与文技艺更趋精湛。黄庭坚《题子瞻画竹石》诗说:“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心中墨。”可见苏轼喜欢醉中作画,也善于醉中作画。
  苏轼自己也多次在作品中表达饮食于艺术创作的妙处。他的《跋草书后》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上出去也。”(《东坡志林》卷八)可见其酒后作之草书,更觉奔放,更带醉态;其《安州老人食蜜歌》云:“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作者由蜜联想到蜜中蕴含的诗,再想到花草争妍、蝶舞蜂飞的景象;其《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三亦云:“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可以说正是酒成就了苏轼的诗名,让他变得旷达、夷然。在《后赤壁赋》中,作者针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的窘境,认为只有良辰美景、佳朋知音与美酒佳肴结合,才是最惬意的。
  这些作品生动说明,饮食使苏轼的创作精力充沛,灵感神来,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创造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那些高品位的文化性很浓的饮食活动,苏轼的很多佳作都无法产生。
  (编辑 蓝 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35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