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又闻抄袭之作成高分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淦生

  现象:
  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涉嫌抄袭《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
  2003年,海南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涉嫌抄袭《爱的误区》;
  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系抄袭《我是一只想死的鼠》,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桃花源祭》系抄袭媒体记者曾颖的作品《桃花源祭》;
  2005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涉嫌抄袭湖南省湘潭市一中邓丽的同名获奖习作;
  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涉嫌抄袭七堇年散文随笔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文字;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拷贝”散文家李汉荣作品《购物记》;
  2012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忧与爱》与作家王开岭的散文《乡下人到哪里去了》“高度相似”……
  记得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中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内容几乎有百分之九十“拷贝”自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此事被曝光后,在广大读者及中学师生中引发汹汹热议。后经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遂让这名考生逃过一劫,得以继续享用他那凭记忆挣来的高分。
  “高仿”之作终得高分,我以为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教育界的领导、专家慈悲为怀——学生寒窗苦读十数载,熬到今天颇不容易,因一篇作文而断送其锦绣前程着实让专家、领导于心不忍,故得饶人处且饶人;二是我们界定“抄袭”的标准定得实在宽松——只要不是百分之百地原文照搬,哪怕只是改动了个别词语、标点,皆可以“仿作”论。常言道:“天下文章一大抄。”高考考场自然敌不过我们强势的民族文化传统。最后连原作者李汉荣也出面调停:“考大学不容易,不要深究,希望社会宽容那位考生。”
  你纵容什么,偏偏他就来什么。今年江苏高考进入公布考分及招生录取阶段时,又曝出了一篇高考高分作文与作家王开岭的文章几乎一模一样,涉嫌抄袭。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声称已知悉此事,正在调查中,待通过专家认证后再通报处理结果——处理程序与前年还是一个套路,处理结果我可以预断:仍属“仿作”,因为作文亦非百分之百与原文相同。
  南京有几家报社每年都会将获得满分和高分的高考作文加上专家点评在报上刊出,这些版面在读者中很受关注。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忧与爱”,一位考生以富有诗意的语言,道出了对乡下人淳朴本质的热爱,以及对乡下人逐渐消失的忧虑,非常切合今年的高考作文主题,因而获得高分。可这篇在阅卷过程中受到众人追捧的佳作在登上了报纸之后,很快就被读者指认——此作与作家王开岭的散文《乡下人到哪里去了》高度相似。
  读者称,这篇高分作文的开头“窃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种是草木味,一种是荤腥味”与王开岭的文章只差了一个字——原作的开头是“私以为”。而文章后面的语言完全一样:“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年代,荤腥味呛鼻。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一丝忧愁像杂草一样慢慢滋生,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考生删除了原作中的地名,但篇章结构、其余的文字及语言风格则与原作如出一辙。
  在得悉自己的文章被江苏考生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上了高考试卷后,王开岭表示:希望不要取消考生的分数,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该由考生个人来担责。他怀疑是高三老师考前让考生背诵了一些范文——言下之意是错在老师,不能由这名考生承担责任。
  两个“文抄公”的经历何其相似——都是准备好了佳作到考场“高仿”,赢得高分后在报上登出,读者指认抄袭后“专家”们给出轻描淡写的“鉴定”,甚至连原作者也出面帮考生开脱责任,最终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这样的处理对当事人是“宽容”了,但对其他考生是否公平?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导向性的影响?对青年学生文品和人品的养成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考试部门是否认真考虑过?
  为了应试,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各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手段几乎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作文教学中的仿作、套作甚至抄袭现象已成风气。时下不少中学里,那些“富有教学经验”的“名师”们在学生临考之前总会猜题、押题,继而选择若干范文让学生背诵,并提供各种变通的“路数”让学生在考场上随机操作。其结果,便是拼凑、仿写、抄袭之作风靡考场,甚至夺得高分、满分。每年高考满分作文系抄袭之作的例子我们见识得还少吗?
  导致此风长盛不衰的外部原因,是教育考试部门的宽容。其实,对抄袭者的“宽容”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江苏高考作文满分为70分,而考场作文平均分仅40分上下,一篇抄袭之作获得高分甚至满分,会让多少考生败在抄袭者手下!这对广大考生来说公平吗?
  更重要的是,在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关口,让一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者得利,这会对那些年轻学子形成一种误导:靠投机取巧便可轻易成功,谁还会看重诚实劳动呢?看看我们的学术界,院士造假,校长剽窃,博导抄袭……如此浇漓的学术风气和污浊的学术环境,已经在倒逼着我们,要匡正文风、矫正学术风气,就有必要“从娃娃抓起”了。
  古人云:文如其人。一个在写作上全靠东挪西摘甚至整体搬迁别人劳动成果的人,你能指望他成为社会的栋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35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