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动机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翠敏

  【摘 要】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文章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着重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11-01
  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对所处环境的认知。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做一些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恰当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探讨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言语行为时强调“中间过程”或“内部机制”,强调己有的认知结构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认知心理学理论。
  (一)寓身认知
  “寓身认知”是一门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实际认知情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体在实时环境中的活动。“与其他认知理论相比较,寓身认知的特征是找到一种并非作为机械通道,而是作为存在自身的生物基础。寓身认知不再把计算看作认知活动的本质和唯一途径,而是把大脑、身体与环境组成的整体活动作为理解和建构认知活动的实在基础。”以活动为核心的教学
  正是寓身认知所强调的教育理念,通过活动,从人的意义上确立学习主体的地位。打开他们所有的器官、感知和思维,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学习的旅程。
  (二)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感知外界的信息时都要调动激活头脑中的已有图式,利用这些先存于头脑中的图式对外界范畴进行分析、推理、预测、组织、吸收。因此,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途径就是将新事物与头脑中的已知概念和背景相联系,而人们是否能够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范畴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感知取决于我们大脑当中已有的认知图式。因此在教学中知识的储存和激活储存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分层推行,循序渐进。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新旧知识恰当地联系在一起。
  (三)学习动机和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包括学习期待、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学习态度。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维纳将成就任务时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认为,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与否,进而提示自己下次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成功;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差或学习没兴趣的学生,如果考试没考好,倾向于把原因归因于任务太难和自己的能力不足,进而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成功,也就对学习更不感兴趣了。
  二、学生的学习现状
  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正常学习行为和学习效能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因素。它们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以及对学习能力的自我认可,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学习目标。一些学生缺少抱负和期望,对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随波逐流。其次,缺乏学习态度。一些学生信奉“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无用”的说法,作业能拖则拖,成绩好坏无所谓。最后,缺乏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对学习冷漠、厌倦、畏缩,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聊,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时无精打采。这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
  综合上述认知心理学理论,立足学生学习的现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习动机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起源于活动,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和整体结构的代替活动。只有参与活动,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新兴的“寓身认知”同样强调,没有活动就没有学习;没有精细的活动,就没有科学的学习;没有情境化的活动,就没有高效的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应该多引导学生组织与学习相关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此外,教师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该注意到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或合作性的解决问题,引起学习动机。
  (二)注重新旧知识经验的结合,激发学习动机
  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观点认为学习是认识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组织,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从而正确的理解所学的新知识。以此,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容量,提高学习成绩。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在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情感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习得性无助感和不恰当的归因。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发挥爱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断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最后,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王 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2]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3,29-30。
  [3]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43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