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UG建模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军生 郑清生

  【摘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有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真实模型实例进行UG软件教学。如何以难度适中的模型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本文将通过生活日常用品为例,在教学中学习UG软件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技能,从而逐步提高UG软件教学质量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UG;教学;建模;应用
  我们知道UG软件起源于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端软件之一,以“CAD/CAM/CAE一体化”而著称于世,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通用机械、模具及医疗器械等领域。
  我们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UG软件非常感兴趣,但如果以航空航天、汽车等方面模型实例作为教学对象,在短时间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领域内这么高端的软件,是非常困难的。如何以难度适中的模型来进行教学,既不会挫败学生的信心,又不会过于偏高于学生已有的水平。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发现如果将生活日常用品作为UG软件教学的实例,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就此举“电话机面板的建模”为典型实例,进行学习UG软件的基本知识,提高对UG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好在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我们对电话机面板的建模建立思路:创建轮廓曲线—创建实体特征—拉伸实体—创建腔体—拔模—抽壳—创建孔—倒圆角形成面板模型。接下来,我们用UG CAD模块对电话机面板按照以上思路进行建模,并演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启动UG 软件,建立新文件名。直接单击新建,输入文件名如:dianhuajimianban ,再单击OK。注意在新建文件名时只能以数字或英文命名,不能输入任何汉字,否则软件认为无效名称而导致无法建立文件。
  2.进入建模模块环境中,绘制草图。点击开始子菜单中的建模,进入UG 三维建模环境中,再点击草图进入草图环境开始绘制草图。
  3.创建轮廓曲线。通过点击直线和样条曲线命令,绘画一条直线长170mm ,左端直线高35mm,右端直线高15mm和相应的样条曲线。这一步的操作与CAD软件的绘制原理是相似的。
  4.切换到三维环境
  5.通过使用拉伸的方法,建立实体。拉伸是将截面线沿线性的方向扫描生成的实体和片体特征,需要明白三个要点:a对谁拉伸;b拉伸的方向;c拉伸的距离。选定拉伸的对象,方向由选取的矢量方向决定,距离通过起始值和结束值来确定。实际操作步骤:单击拉伸命令,选中连接曲线,选择拉伸方向-xc,限制尺寸起始值为0, 结束值为160mm。
  6.创建腔体。腔体即从实体上去除材料形成的实体。在创建腔体之前需要建立基准平面,尺寸大小按工艺要求确定,需要思考在基准面上建立哪种类型的腔体,选择何种定位方式来放置腔体,如何来定位?过程如下:先建立基准平面,适当调整基准平面的大小,建成后,单击腔体命令,选择矩形确定,选择基准平面,单击默认并确定,确定后再输入长度40mm,宽度30mm,深度15mm的矩形腔体,其它默认确定,接下来定位,水平定位按照提示,选择目标对象分别为实体的边缘和腔体的平行的一边,然后输入尺寸为15mm,垂直定位同样输入尺寸10 mm,确定即形成了腔体,同样再建立其他腔体。
  7.分别对腔体进行拔模。拔模是对实体在指定的方向上进行拔锥,产生一定的斜度。像拉伸一样需要明确三点:a拔模的对象;b拔模的方向;c拔模的角度。点击拔模按钮,选中腔体底面再选新集合选择面,方向朝+Z轴,输入拔模角10度。
  8.通过抽壳命令产生壳体。 抽壳用于对实体留有一定的厚度进行挖空,需要确定抽壳的方向,抽壳的厚度。对实体抽壳,选中实体底面,输入厚度为2mm。
  9.打孔。打孔是对已有的实体进行除去一定的材料形成孔。打孔需要明确两个条件——孔的位置如何确定;朝哪个方向打多大的孔?通过分析,由于孔的特征明显,采用点到点方式,非常方便定位。不仅准确,并且效率也高。按照尺寸要求打孔。
  10.实体倒圆角。倒圆角是对实体棱边施行圆整光滑,衔接自然。单击倒圆角命令,选择实体需要倒圆角的地方,输入半径为 0.5 mm。
  11.设置颜色。为了外表美观,可以选择特定的颜色,比如设置实体颜色为蓝色。至此完成了整个电话机面板模型的创建。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好UG软件,多联系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作为实例在教学中应用,并且按照一定的UG建模思路进行应用,多加练习,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UG软件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把理论上难理解的知识,操作中难以运用的技能,结合实际生活上的典型例子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毓荣.UG日常用品设计应用实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68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