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科版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振嵩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研究,从阅读材料在整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功能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使用策略和原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旨在挖掘教材资源,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材料 初中数学 策略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56-03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编写有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深化教学内容,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开阔视野,培养其人文精神。本着这些要求,苏科版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数学家或数学思想的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但由于其不是教材的正文,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多被教师忽略,致使它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笔者认为,阅读材料不仅是教材正文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挖掘材料的潜在功能,发挥资源的教学作用,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有益尝试。下面谈谈笔者在使用这套教材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研究和体会。
  一 阅读材料的分布和类型
  整套教材中共有38个阅读材料,见附表。
  二 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功能
  1.实用有趣,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商品条形码”“读图时代”“镜面对称”“心电图”等内容的设置,体现了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工具作用,使学生容易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概括提高,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整套教材分别在不同的阶段介绍了“分类、归纳、特殊化、转化、类比、统计”等数学思想,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领会数学学习的内涵,慢慢靠近数学的本质。另外,还分别对某些知识做了必要的拓展、延伸,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如:“互逆变形”“用不等式进行估算”“互为有理化因式”等。
  3.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轶事,关注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的内涵除了数学知识本身外,还存在于数学的历史之中。教材引入了如“漫长的历程”“概率小史”“ 不是有理数”“函数小史”“欧几里得与《原本》”等数学史知识;还有一些数学轶事,如:“丢藩图”“马尔克广场之谜”“著名的反例”等。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人类追求真理的漫长历程”,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学会求真、创新等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4.引入现代技术,改变学习方式
  教材中“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利用计算机求方差和标准差”这两个内容,学生通过阅读,然后自主动手探究、思考,通过计算机这一新的计算工具,便可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习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革。
  5.设置疑问,鼓励合作探究
  “互逆变形”“四圆趣题”“勾股定理的证明”等阅读材料中最后的设问,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同时问题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相互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三 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和原则
  1.课外自主阅读,积累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融会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数学素养。于是,教师可以在课外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那些涉及数学人物、数学史、数学趣闻或轶事等材料,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积累自身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前后,都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漫长的历程”,让学生感受“+”“-”被正式使用以及学会正确处理“不足”问题的漫长历程中数学家们的种种艰辛,使学生明了我国古代数学家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爱国热情。通过“ 不是有理数”的阅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2.课上直接引用,设置教学情境
  许多阅读材料只要适当加以修改,便可以很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情境使用。
  案例1:在进行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阅读材料“勾股定理”修改如下,并作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这是人类一直想解开的谜。今天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试探寻找“外星人”,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向宇宙发射了地球上人类的形象、问候语言、自然音响、世界名曲等信号,尝试与“他们”通话、建立友谊。我们的数学家们也曾建议用一个数学图形,作为人类探寻“外星人”并与“外星人”联系的“语言”,你知道是什么图形吗?从而引入新课——勾股定理。
  再如:我们可以把“商品的条形码”“利用不等式进行估算”“概率帮你解释实验数据”等修改后直接作为教学情境使用。
  3.课内取疑导思,开展探究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按标准的要求,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取疑导思,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案例2:在进行七年级5.1《丰富的图形世界》的第2课时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本章后面的阅读材料“欧拉的发现”做些修改,再进行探究活动。
  第一,观察下列各个几何体,并完成表格。
  第二,从上表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结论?把你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第三,观察图4,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第四,若已知正二十面体的各面是正三角形,它有30条棱,请问它有多少个顶点?
  再如可以利用七年级第三章的阅读材料“归纳”、八年级第三章的“分形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开展探究活动。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我们在具体使用阅读材料时把握好以下原则:(1)把握阅读材料设置的指导性原则;(2)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3)把握知识的难度、宽度的适度性原则;(4)运用策略的多样性原则;(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笔者认为阅读材料既是课本内容的补充,又是课本内容的延续,它对数学教学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绝不可以置之不理。我们要认真领会阅读材料的丰富内涵,在可以的情况下积极使用,合理把握呈现时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外,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严柳红.课标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2007(12)
  [3]张树斌.如何处理七年级的“阅读材料”[J].上海中学数学,2008(3)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88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