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爱和包容”演绎精彩人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竹梅

  十五年以前,我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投入到神圣的教育事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悟出一个哲理:“做一个老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句话道出多少老师的辛酸!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确实繁琐,常常一天下精疲力尽,回到家里只想放松甚至发泄。因此,在工作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和办公室来,用爱和包容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同事。这样的教育才会是充满阳光和温暖的教育。曾有同事感叹道:如今的孩子,光用爱是感动不了他们的。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认真地进行了自我反思。
  我一直认为,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他们的天真、活泼使我们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他们的纯洁可以使我们远离繁杂的世界。但是,作为教育孩子的我们,不管造物主赋予孩子多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对他们的看法和做法不公平。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至少不能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随时会打开孩子的心门,也可能会随时伤害一个孩子美好的心灵。“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一个教师只有做到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天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占据爱的空间,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有灵魂的教育。小时候,我就喜欢小孩子。后来,我当上了人民教师,与孩子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再后来,我就做了母亲,这种喜欢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不知不觉中转化成深厚的爱。有了爱就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有一天,我身体不舒服,但还是咬牙坚持把课上完。我很疲惫,刚要离开教室,班长走到我面前说:“陈老师,你很累了吧!我帮你拿书。”他接过我手中的备课本和作业本,此时的我感动得流出了眼泪,疲倦此时此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用特殊的关爱方式,让我倍感幸福。寒冬里,我忙着制作教学用具,由于用小刀裁纸,手指被划破了。孩子们很细心,发现我很痛苦的表情,同学们立刻抢着去给我买创可贴。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创可贴就送到我的手中,并亲自为我贴上去,我感动极了。我觉得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多给孩子们一些爱。久而久之,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孩子们都能心领神会,都能按照我所想的去完成各项任务。于是我徜徉于童心的世界,一会儿我是快乐的小鸟,一会儿是蹦蹦跳跳的小兔,一会儿是凶恶的大灰狼,一会儿是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孩子们陶醉了、乐了。就这样每当疲劳、烦恼或痛苦的时候,我总能从孩子们那里感受到快乐,得到力量,我想这就是爱的缘故吧!
  一个对孩子充满爱心的老师,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与同事相处很融洽的老师,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才会把更多的爱献给孩子们;我们教育经验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我们的同行们,他们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航人。我想,只有充满爱心才会真诚付出,有了真诚的付出,才会使自己变得快乐起来。我们在带给周围同事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享受了幸福。有一次同事生病,她在另一个房间里休息,快到午饭时间了,她还没有起来,我想她还是不舒服,于是我就到食堂盛来了饭菜。当她拿到热腾腾的饭菜,感动不已,这时的我很满足和幸福。因为我给了她关爱,同时我也体会到爱的甜蜜。以后我们在教学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有了集体的力量,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我们与孩子家长和谐沟通,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能力并且有信心与家长搞好家校关系,因为我们具备营造一个和谐家校关系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态度要诚恳,要善于倾听。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有的性情暴躁,对班主任很冷漠。这时我们态度要冷静,要以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爱去感化他们,把学生的过失归咎于自己教育的不力。多数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啪啪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也累了,家长耳朵也塞满了,回去便拿孩子撒气,造成教育的负面效应。我们不妨换个方式当听众,倾听家长的述说。既可以酝酿平等的谈话气氛,又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教师还要体谅家长的心情,换位思考。
  正如一名乡村教师所说:“我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延续,我的快乐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找寻,拥有了孩子的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不要忽略自己的幸福感受,那是我们生命继续的源泉,不要抱怨、等待,自己的幸福只有自己去创造。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们,正是人生风华正茂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身上的光和热,用我们无私的爱和包容的心去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阳光雨露中健康成长;用爱去感染每一位同仁,让我们团结起来去面对每一个教育难题;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家长,让我们与家长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家校合作体系。三条小溪汇集成一条洪流,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我相信:广阔的天地是我们的,但这块无限的天地需要我们去开拓,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那么一切将变得义无反顾,我们在义无反顾中演绎我们精彩的人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94452.htm